语言文字工作经费保障制度.docx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保障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经费保障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所涉及的各项经费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话推广、汉字书写规范、语言文字研究、培训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3.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经费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
-专款专用原则:确保经费专门用于语言文字工作,不得挪作他用。
-效益性原则:合理安排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语言文字工作取得实效。
-公开透明原则:经费使用情况应公开透明,接受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经费来源
1.财政拨款
由上级财政部门根据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和实际需求,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
2.单位自筹
本单位从自有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补充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的不足,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社会捐赠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支持和捐赠,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对于接受的社会捐赠,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并及时公布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经费预算管理
1.预算编制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草案。预算草案应包括各项工作的经费预算明细,如人员费用、培训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宣传费用等。
-预算编制应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和费用标准,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经费预算草案应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并报单位领导审批后执行。
2.预算执行
-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确保各项经费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调整事项,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加强对经费支出的审核和监控,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部门应定期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
3.预算调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因工作任务变化、政策调整等原因需要调整预算的,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提出预算调整申请,说明调整的原因、内容和金额。
-财务部门对调整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单位领导根据财务部门的审核意见进行审批。
-经审批后的预算调整申请,由财务部门负责调整预算,并相应调整会计账目。
四、经费支出管理
1.人员费用
-工资、津贴补贴:按照国家和单位的相关规定,支付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补贴等薪酬待遇。
-劳务费:根据工作需要,支付外聘专家、教师、工作人员等的劳务费用。劳务费用的支付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签订劳务合同或协议。
2.培训费用
-培训课程费用:参加各类语言文字培训课程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培训学费、教材费等。培训课程应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且符合单位的培训计划和需求。
-培训师资费用:邀请专家、学者等担任培训师资所支付的讲课费、咨询费等。培训师资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满足培训工作的要求。
-培训场地租赁费用:租赁培训场地所支付的费用,确保培训活动有合适的场所进行。培训场地应符合安全、卫生等要求。
3.设备购置费用
-办公设备购置:购置语言文字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提高工作效率。办公设备的购置应按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进行审批和采购。
-教学设备购置:购置语言文字教学所需的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语音实验室设备、汉字书写工具等,改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购置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求进行选型和配置。
-设备维修和保养费用:对购置的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维修和保养费用应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核算,并在预算范围内安排支出。
4.宣传推广费用
-宣传资料制作费用:制作语言文字工作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宣传单页等,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宣传资料的制作应注重内容质量和设计效果,符合宣传主题和目标受众的需求。
-媒体宣传费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社交媒体等媒体平台进行语言文字工作宣传所支付的费用,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