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中的矿物与岩石课件.ppt
四、外力作用及其產物風化作用與風化殼剝蝕作用及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成岩作用1、風化作用與風化殼物理風化化學風化風化殘積物及主要類型風化殼、風化殼類型風化殼的基本特徵完
整
風
化
殼
的
垂
直
結
構蓬萊黃土狀沉積沖蝕溝穀“V”字形沖蝕溝穀地貌海蝕洞(象鼻子)風蝕蘑菇冰川流青藏北緣夷平面空中看火山口夏威夷火山——熔岩流岩被3、岩漿岩的主要特徵岩漿岩是由常見的幾十種礦物所組成的。其中以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鉀長石和石英等7種礦物為最主要,通常它們占岩漿岩總量的90-99%以上.根據化學成分,這7種主要造岩礦物可分為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兩大類暗色礦物為富含鎂鐵的矽酸鹽礦物,簡稱鐵鎂礦物,包括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這些礦物熔點較高,常先結晶,在岩體邊部相對富集。淺色礦物為富含鉀、鈉、鈣的鋁矽酸鹽,包括斜長石、鉀長石與石英。通常把岩漿岩中暗色礦物的百分含量稱為色率。超基性岩暗色礦物含量一般約90%,基性岩約50%,中性岩約30%,酸性岩約5~10%。色率,不但反映了岩石中礦物成分與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也是鑒定岩漿岩和進行分類的重要標誌岩石的結構是指造岩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形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特徵,即礦物組合的特徵。岩石的構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其它部分之間的排列、充填或組合方式,即礦物集合體的組合特徵。岩漿岩常見的結構:全晶質結構(主要包括粒狀結構、似斑狀結構等)、玻璃質結構和半晶質結構(包括斑狀結構等)。岩漿岩常見的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帶狀構造、流動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和晶洞構造等。由於在地殼上部岩漿與圍岩的溫度與壓力差異較大,淺成侵入作用過程中常可分泌出較多的氣體揮發分,致使岩體動力作用進一步加強,常在淺成侵入體頂部造成較強的周圍岩石破碎現象,形成所謂“隱爆角礫岩”。氣孔構造
(玄武岩)火山彈流紋構造
(流紋岩)玻璃質結構
(松脂岩)斑狀結構及
玻璃質結構
(黑耀岩)細粒結構
(安山岩)塊狀構造(輝長岩)全晶質結構花崗岩)花崗結構塊狀構造(橄欖岩)花崗岩似斑狀結構花崗岩中粗粒結構帶狀構造按矽酸鹽中SO2含量,岩漿可分為四種基本類型:酸性岩漿(SiO2?65%)中性岩漿(SiO265-52%)基性岩漿(SiO252-45%)超基性岩漿(SiO2?45%)酸性岩漿中,由於SiO2高,矽氧四面體鏈較多,使岩漿粘度較大,不易於流動,常起源於地殼下部。基性或超基性岩漿,SiO2含量低,岩漿粘滯度則小,岩漿顯得易於流動,常起源於岩石圈下部或軟流圈岩漿形成之後,常沿著靜岩壓力較小的破碎帶或軟弱帶向上運移或噴溢到地表面上來,這個作用過程就稱為岩漿作用。岩漿在向上運移、侵位後,在地殼上部某處冷凝下來,這個作用過程就叫侵入作用,此時冷凝而成的岩石就稱為侵入岩。常見的侵入岩:酸性岩類——花崗岩中性岩類——閃長岩基性岩類——輝長岩超基性岩類——橄欖岩鹼性岩類——正長岩岩漿直接噴出地表後,才冷凝成岩的作用過程叫火山作用。噴出地表的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做火山岩或噴出岩。常見火山岩:酸性岩類——流紋岩中性岩類——安山岩基性岩類——玄武岩超基性岩類——科馬提岩鹼性岩類——粗面岩超淺成岩:超基性岩類——金伯利岩(角礫雲母橄欖岩)——金剛石母岩岩漿演化:(1)岩漿在向上運移和冷卻過程中,由於重力作用或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使成分比較均一的岩漿分異為幾種成分不同的岩漿,並進而冷凝而成為各種不同的岩漿岩,這種過程就稱為岩漿分異作用。岩漿中熔點較高的、富含鐵鎂的矽酸鹽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優先結晶,它們在岩體邊部的含量較高;而熔點較低的、鋁矽酸鹽礦物(如鉀長石、斜長石、石英等)後結晶,則在岩體上部與中央部分相對集中些。(2)岩漿在向上運移過程中還可以利用較高的溫度局部熔化周圍岩石,或者以其較高的流體壓力衝破圍岩的阻擋而向上侵位,使圍岩破碎並落入岩漿體內,使其逐漸趨向於變成岩漿體的一部分。這種作用可稱為同化作用。由於岩漿不斷熔化各種圍岩的結果,岩漿本身的成分也發生了“混染”。這種作用就稱之為混染作用。同化作用與混染作用,是從兩個側面來描述同一個作用過程,圍岩被岩漿所同化,岩漿則被圍岩所混染。(3)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岩漿以不同比例混合,產生一系列過渡類型岩漿的過程稱為岩漿混合作用。2、岩漿岩體的產狀岩漿岩體的產狀是指岩體的形態、大小、與圍岩的接觸關係以及它形成時所處的深度與環境。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