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docx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材通过对中外园林艺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园林艺术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审美价值。本节课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分析中外园林艺术,学生将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增强文化自信,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态度,以及积极的生活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美术术语和概念。在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但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但对园林艺术的深入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普遍喜爱参与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他们对园林艺术的兴趣。
此外,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园林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外园林的异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园林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园林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习视野。
3.互动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开展线上讨论和作业提交,提高教学互动性和效率。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一段中外园林风光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园林的美。随后提出问题:“大家觉得园林艺术的美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2.新课讲授(15分钟)
(1)介绍园林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园林的定义、分类以及园林艺术的特点。
(2)讲解中外园林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外园林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以及西方园林的代表——法国凡尔赛宫花园,让学生了解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3.实践活动(15分钟)
(1)分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每组设计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要求融合中外园林元素。
(2)每组展示设计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根据评价和指导,各组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话题:中外园林艺术的异同。
举例回答:如中国园林强调“借景”,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而西方园林则注重几何图案和对称美,强调人工雕琢的痕迹。
(2)讨论话题:如何将园林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举例回答:如在家中阳台或庭院设计小型园林景观,既美化环境,又能陶冶情操。
(3)讨论话题:园林艺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举例回答:园林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外园林的异同以及园林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园林艺术,提高审美素养。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园林艺术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中外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知识点梳理
1.园林艺术的基本概念
-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利用自然和人工手段创造的一种审美空间,包括山水、建筑、植被等元素。
-园林的分类:根据地域、风格和功能的不同,园林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日本园林等。
-园林艺术的特点:融合自然与人工、追求和谐统一、富有诗意和哲理。
2.中外园林的历史背景
-中国园林的历史:起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发展于明清时期。
-西方园林的历史: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18世纪。
3.中外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强调意境、情感、和谐、自然美。
-西方园林的审美价值:强调形式美、对称美、几何图案美、人工雕琢美。
4.中外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园林的特点:以山水为核心,注重“借景”,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西方园林的特点:以几何图案为核心,注重对称和规则,强调人工雕琢的痕迹。
5.中外园林艺术的名作案例
-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