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docx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两首古诗,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同时,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符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感知,提高对古文化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小组互动,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有限,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理解尚浅。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有待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值得关注。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环境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包含《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2.辅助材料: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如鹳雀楼、山水风光等,以及相关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示范朗读。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并准备小卡片,便于学生进行古诗背诵练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提前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及其生平简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登鹳雀楼》的内容,设计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或在线平台的互动记录,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登鹳雀楼》及相关背景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鹳雀楼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表达手法,如五言绝句的特点、对仗工整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纠正发音,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比赛,通过实践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文学特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背诵《登鹳雀楼》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王之涣的其他诗作,如《凉州词》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背诵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拓展资源,进一步了解王之涣及其作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背诵和解释诗句的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以及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美。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和课后拓展,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登鹳雀楼》作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其背景和创作背景丰富。拓展资源可以包括:
-王之涣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包括他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风格等。
-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如唐代诗歌的特点、流派等。
-《登鹳雀楼》中提到的黄河、白日、黄河远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自然景观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故事等。
-与《登鹳雀楼》风格相近的其他唐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