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血片制作及染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膜染色(二)染色的原理 主要染料都含有美蓝、伊红和美蓝氧化后的天青。 美蓝的有色基团带阳离子,是一种碱性染料,用的是盐酸美蓝。溶于水后离解为带阴电的氯离子和能着色的美蓝阳离子。 伊红的有色基团带阴离子,是一种酸性染料,染色用的是伊红钠盐。溶于水中时离解为带阳电的钠离子和带阴电的伊红离子。 天青为美蓝氧化而成。虽为碱性染剂,在染色中起染媒作用。 血膜染色(二)染色的原理 伊红主要离解为酸性的阳离子,在遇到碱性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伊红白血球颗粒等即可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沈淀物染成红色。 美兰主要离解为碱性的美兰离子,在遇到酸性蛋白质如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的胞浆、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等即可结合染成兰色。 血膜染色(二)染色的原理 美兰与伊红都不能使原虫和白细胞的核着色,必须由天青作为媒介(染媒)才能使其着色。天青虽然也是碱性染剂,但又具有染媒作用,使原虫核和白细胞核等原来只能染上极淡蓝色的结构染上显著的酸性染剂伊红,这样,就使白细胞粗大的核染成显著的既蓝又红的紫蓝色,而较小或菲薄的原虫核和淋巴细胞原浆中的颗粒染成紫红色。 血膜染色(二)染色的原理 染色化学反应反应的示意图: 疟原虫细胞浆的阴离子(COO—)+ 美蓝阳离子—→呈蓝色 ┏天青(染媒作用) 疟原虫核的阳离子(NH3+)+┫ -→ 呈紫红色 ┗伊红阴离子 血膜染色(二)染色的原理 蛋白质本身是阴阳电荷是相等,带有两基性的。所以其所带阴阳电荷的数量可受周围液体的酸碱度(PH)而改变,在偏酸的溶液中阳离子增加,易于伊红结合,着色偏红。在偏碱的溶液中阴离子增加,易于美蓝结合,着色偏蓝。这就说明了为何配制染液的酸碱度直接影响了血片染色的质量,偏酸着色过红,偏碱着色过蓝。所以在染血片时稀释液要控制在PH7.2,最为适宜,疟原虫的结构才能清晰可见。 电子邮箱: 办公室:疟疾防制科 手机: QQ血膜制作 血膜染色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主要内容 血膜制作(血膜分类)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状,称厚血膜。厚血膜上的血细胞是重叠堆积在玻片上面,而薄血膜上的血细胞则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门诊或现场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厚血膜 用血量约为4μl~5μl,涂制成直径0.8 ~ 1cm的厚血膜,由于在制备过程中红细胞已溶解,疟原虫在形态上仍可分辨,但胞浆和胞核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程度的固缩。受影响较大的有大、裂殖体的形态。 由于厚血膜与薄血膜相比血量大,须查范围小,节省时间,阳性检出率较高。厚血膜能查出疟原虫数是薄血膜的15~25倍。所以,我们推荐疟疾诊断(门诊检验及现场普查)应以检查厚血膜为主。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薄血膜 用血量约为1-1.5μl,涂制成2cm宽×2.5cm长面积的薄血膜。由于在制备过程中,血片通常经甲醇固定,使红细胞及其内疟原虫的形态保持完整,适用于对疟原虫虫种的鉴定。 由于用血量少,为保证检测的敏感性,常耗时较多,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特别在医院的检验室,由于要求在短时间内作出诊断,因而极有可能出现漏诊。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血膜制作(取血时间) 取血时机 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取血,疟疾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血膜制作(取血时间) 间日疟 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虫密度太低, 镜检多为阴性。 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破 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主,也可见到裂殖 体; 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后数小时,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 利时机; 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 发作1-2次后,配子体出 现较多。 血膜制作(取血时间)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 20h内取血,发作后2小时左右,此时环状体发育至最高峰,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末梢血血检到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是在末梢血出现环状 体之后的7-10天。 血膜制作(工具准备) 一次性采血针、75%酒精、棉棒(球),载玻片,推片,记号笔或铅笔。 血膜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通常在耳垂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采血针(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上挤压出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