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说课稿)-2024-2025学年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001].docx
括号(说课稿)-2024-2025学年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括号”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括号在数学表达式中的作用,掌握括号的使用规则。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括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括号的使用,理解数学符号的层级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通过括号解决复杂运算问题,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括号在数学表达式中的优先级作用。
-掌握括号的基本使用规则,包括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的顺序。
-通过实例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解决包含括号的计算问题。
例如,在解决如“5+3×2”的问题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如果不使用括号,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而通过添加括号“(5+3)×2”,则改变了运算顺序,使得计算结果变为16。
2.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同层级括号(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运算规则。
-复杂表达式中括号的使用,尤其是在含有多个括号的表达式中,如何正确识别和解决。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合适的数学表达式,并正确运用括号。
例如,在解决如“(12+3)×(4-2)÷2”的问题时,难点在于学生需要识别出小括号内的运算要先于中括号外的运算,并且要正确处理中括号外的乘除运算。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括号的优先级,还要能够处理多个括号的情况。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括号相关的图片,如括号符号的图片,以及示例算式的图表。
3.教学工具:准备计算器,用于演示和练习括号在计算中的实际应用。
4.教室布置:设置互动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括号的运用,以及布置黑板用于展示解题步骤和关键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括号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学生已知的加减乘除运算顺序,为引入括号的概念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括号的作用,包括改变运算顺序、调整运算优先级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算式,如“5+(3×2)”和“(5+3)×2”,展示括号如何影响运算结果。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括号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括号相关的基础练习,包括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教室,个别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括号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括号概念的理解程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一些中等难度的括号应用题,以及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时间计算等,让学生将括号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约5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括号的小故事,比如一个孩子为了理解括号的作用而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括号吗?它们在数学中有什么用呢?”
**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括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如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确保某些运算先于其他运算进行。
-举例说明括号的使用,如“5+(3×2)”和“2×(3+4)”。
-进行互动探究,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内用括号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以下类型的题目:
-简单的括号应用题,如“3+2×(4-1)”。
-复杂的括号应用题,如“(6+3)×(2-1)÷2”。
-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费用,使用括号确保正确的计算顺序。
**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括号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括号在数学中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括号练习题。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个需要使用括号的数学表达式,并计算结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括号在数学表达式中的作用,认识到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调整运算的优先级。这种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