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重点.ppt

发布:2019-04-07约1.5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职业卫生检查重点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一)职业病及其特点 职业病具有不可逆性; 职业病危害范围广,发病涉及人数多;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1.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 (132种) ◆尘肺病及其他呼吸性疾病(19种):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放射性皮肤病 、放射性肿瘤 、放射 性骨损伤 。 ◆职业中毒(60种) :铅、汞、锰、镉及其化合物中毒,硫化氢、 一氧化碳、苯、甲苯、三氯乙烯等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中暑、高原病等。 ◆职业性传染病(5种) :炭疽、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9种) :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噪声聋、铬鼻病。 ◆职业性肿瘤(11种) :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 ◆其他职业病(3种) :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等。 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名单(132种) 57年为14种;87年为9类102种; 2002年为十大类115种。 2.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化学因素:粉尘 有毒有害物质(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 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 物理因素:噪声 辐射 异常气象条件(高温作业等) 生物因素:炭疽、布氏杆菌等细菌、病毒 职业损伤性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改善从业环境;定期检测及处理;有职业危害岗位的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三)职业病防治与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47号令)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48号令)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49号令)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50号令)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 (90号令)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10 代替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 (GBZ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 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现场职业病防治检查方法 1.识别:原、辅料,工艺流程; 2.评价:检测、评价报告; 3.控制: 防护:工程防护:设备设施运行 个体防护:劳保装置配备 检测、评价 体检 防护是否到位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