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学教程笔记——第一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管理学基础
提要:1管理的性质与职能
2组织的一般问题
3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4管理的对象
5组织绩效与管理绩效
1.1.1管理的产生
产生的原因(条件):协作劳动(群体劳动)
1.1.2管理的内涵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2.3管理的特征
目的性:表现为管理的目标。
组织性: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人本性: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
动态复杂性:管理是在特定组织、特定时间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管理从地点上,从时间上,从内容上均是动态复杂的活动。
创新性:就是指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经过系统整理的管理知识是科学;管理知识的应用,亦即管理实践是艺术
1.2.4 管理的性质
自然属性(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 组织劳动
管理的两重性
社会属性(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指挥监督劳动
学习管理两重性的现实意义:
.是建立我国有特色管理学体系的依据
使人们正确对待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
管理要体现一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因地制宜。
1.2.5 管理的作用
管理是促进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管理作用具体包括:
管理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通过管理形成生产力,创造生产力;
管理是决定人类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2.6管理的职能
三职能论(戴维斯):计划、组织、控制
五职能论(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五职能论(孔茨):计划、组织、指挥、人员配备、控制
七职能论(吉利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人事、控制、沟通
职能:1、计划:选择组织任务、规定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整体战略、措施、程序;以及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预算;
2、组织:根据组织的目标、战略和内外环境设计组织结构,并为不同岗位配置人力资源的过程;
3、领导: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以推动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控制:衡量和纠正下属活动,以保证事态发展符合计划要求的过程。
Ps:管理的各项职能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各项职能在时间上继续的,在空间上则可以是并存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2.7 管理的目标
组织的产出目标.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从一般的规范角度看,任何成果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衡量:一是产量与期限;二是品种和质量;三是成本花费。其总的要求是,管理工作要确保组织在活动过程中能按质、按量、按期、低成本地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
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效果: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
组织绩效: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
组织绩效=效能*效率*满足感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无效率(eg: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无效率(eg: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牺牲效率的效果
组织的终极目标
追求利润和资本保持增值 盈利性组织
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职责 非盈利性组织
1.2.1 组织的概念
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盈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