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损害表现的定位诊断.ppt

发布:2019-03-05约1.01万字共1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运动单位: 每个前角细胞支配50~200肌纤维。每个运动神经元和它们所支配的同一组化类型(Ⅰ型或Ⅱ型)的一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是执行运动功能的基本单元。 二、上运动神经元 (一)? 解剖生理 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大锥体细胞至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延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大锥体细胞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锥体束与躯体是对侧支配关系,但如眼肌、咀嚼肌、咽喉声带、额肌、颈肌、躯干肌等这些习惯上不分左右而总是同时进行运动的肌肉有较多的同侧支配。所以,一侧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的受损,只引起对侧上、下肢的瘫痪,且远端较重。中枢性脑神经受损只出现对侧舌肌和面肌下部瘫痪。精细的、后天获得的运动(如书写、弹琴、系扭扣、缝衣等)比粗大的运动易受损害。 三、锥体外系统 (extrapyramidal system) (一)? 解剖生理 锥体外系统是指锥体系统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包括纹状体系统(基底核: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等)和前庭小脑系统。 锥体外系的主要通路: ①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 ②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③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 ④新纹状体—黑质—新纹状体环路 ⑤小脑齿状核—丘脑—皮质—脑桥—小脑齿状核环路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 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和反射性运动 四、小脑 cerebellum (一)? 解剖生理 1.小脑的解剖位置:脑桥及延髓的背侧,上方为小脑幕,下方为小脑延髓池。藉上、中、下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延髓相连。小脑分为中央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半球。 2 小脑的传导径路 传入: 脊神经→背根节→脊髓后索 ↓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 绳状体 ↓ 小脑蚓部 传出:大脑皮质→ 额桥束↘ 颞桥束 ↗ 脑桥小脑束 ↓ 脑桥臂 ↓X 小脑 齿状核 ↓ 结合臂 ? ↓X 中脑红核 ↓红核脊髓束 X 脊髓前角细胞 3 小脑的生理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 调节肌张力 协调随意运动 (二)??损害表现及定位 1.瘫痪(paralysis) 1)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 特点:瘫痪肌肉张力降低, 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肌肉萎缩, 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电位。 ①脊髓前角细胞损害: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肌肉瘫痪的分布呈节段型。缓慢进展性疾病者,可见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急性起病者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 ②前根损害:表现与前角相同,肌肉瘫痪的分布呈节段型。多见于髓外肿瘤的压迫、脊髓膜的炎症或椎骨病变。 ③神经丛损害:常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而引起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④周围神经损害:周围神经受损后的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同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所支配肌肉为迟缓性瘫痪,并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多发性神经炎时产生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和萎缩,并伴手套-袜型感觉障碍。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或中枢性瘫痪) 特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