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无线局域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验无线局域网www.LANDIY.net??2001-8-10??局域网DIY
前不久,为了数据传输的需要,笔者单位需要将异地的分中心与省中心两个网络连接起来。由于使用Modem传输速率太低,而且不太稳定(主要由于数据传输量较大),因此最先的想法是租用电信部门的点对点64kb的DDN专线。但不巧的是,分中心所在位置暂时没有DDN接入点,这下怎么办呢?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利用无线传输装置,成功地将两个相距15公里的网络连了起来,而且数据链路达到了3M/s,用起来就像是在同一个局域网内。这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无线网络连接。
一、无线联网的原理 无线联网技术是基于IEEE802.11标准(用于无线网络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对网络的物理层和访问层(MAC)进行规定,其中MAC层是重点。在MAC层以下,802.11规定了三种发送及接收技术:扩频(Spread Spectrum)技术、红外(Infared)技术、窄带(Narrow Band)技术。而扩频又分为直序(Direct Sequence,DS)扩频和跳频(Frequeny Hopping,FH)扩频两种。 我们知道,扩频技术利用的是开放的2.4GHz频段,由于这是个公用频段,因此十分拥挤,微波噪声最大,采取何种发送和接收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微波传输的质量和速率。直序扩频技术同时使用整个频段,信号被扩展多次而无损耗;而跳频扩频技术是连续间断跳跃使用多个频点。当跳到某个频点时,判断是否有干扰,若无,则传输信号;若有则依据算法跳至下一频段继续判断。正是由于利用了跳频技术,使得跳频的范围很宽,但是信息在每个频率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仅为1/1000秒左右),不仅使得数据的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传输更加稳定,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这就是无线网络传输的关键。当然,IEEE802.11中还规定了其他一些重要内容,例如CSMA/CA协议、RTS/CTS协议、信包重整、多信道漫游等,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有关书籍。
二、无线联网所需的设备 构建无线局域网所需要的设备十分简单,同有线网络相似,只不过有一段链路由微波承担。以一台远程工作站和一个局域网相连的情况为例说明,主要需用到以下设备: 1. SA-10 (单口适配器,外观见图1),用在工作站端,它的作用是将一台工作站连接到802.11的无线局域网上。它支持多种以太网设备,提供一个10BASE-T网的RJ45端口。如果有多个设备,可以选用SA-40(提供四个端口)。
2. AP-10(无线Hub),用在局域网一端,是无线工作站进入有线以太网的访问点,支持IEEE802.1d桥接协议,在同一地点放置多个无线Hub可以实现更高的吞吐量(如图2)。它的外形同SA-10,十分小巧,便于安装。
3.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设备外,两个网络端还需要架设天线,用于发送接收微波信号。当然,还要购置一些电缆线、双绞线等。
三、实际使用测试 为了便于测试,我们选择最为简单的一种,即由一台远程工作站与一个有线局域网相连。这样的话,工作站一端使用的是SA-10,而局域网一端使用的是AP-10,两点连线之间无障碍,不用其他中转设备。网络具体连接如图3所示。 测试时,第一步,由于初始设置AP-10的IP地址为2, SA-10(单口适配器)的IP地址为3,因此我们先将远程工作站PC5的IP地址设为23(同一个网段),然后从PC5上Ping AP-10,得到一组数据。然后,我们Ping SA-10,得到第二组数据。两组数据显示,Ping远程AP-10的延时平均在20ms左右,没有出现数据包的丢失,而Ping 本地SA-10的延时约为2ms,非常稳定,基本达到预期值。 第二步,我们将PC5的IP地址改为00,与PC1、PC2、...PC4在一个局域网段内(子网掩码均为),在PC5上打开“网上邻居”,即可看到PC1、PC2等机子,我们试着从PC4上拷贝一个大小约为10MB的目录,大约用了6分钟,大约每分钟1.5MB左右(因为我们那里的信号不是很强)。
这时,远程工作站就像是省中心局域网内增加了一台机子一样,是省中心网络的扩展,只不过距离远了些罢了。
四、总结 经过上面的简要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无线联网技术都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下面,再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一个小结。 1.目前,无线传输的距离在无障碍的情况下最长可以达到80公里,但是在应用中,实际距离可能会远小于80公里,因此在多山地区,或者有障碍物的时候,距离不宜过长,实在需要的话,可以在中间设立中继中转站,绕过障碍。 2.尽管无线网络利用了跳频技术,使得频率载波很难检测到(即安全性能很好),但是,为了预防万一,还可以在接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