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径及其管理体制变革-体育管理学论文-体育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径及其管理体制变革-体育管理学论文-体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统领下,经过 30 多年发 展迅速成为奥运会金牌、奖牌大国,如此骄人成绩的背后隐含着未来发展的路径迷茫。要保证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重塑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并改革竞技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机制,从而促进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富裕。 1 、中国竞技体育转变发展路径的新命题: 从优先发展到共同富裕. 中国竞技体育自1993 年国家制定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直至2008 年 奥运会达到顶峰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但是,如何让普通民众切实感受到竞技体育带来的实惠,则是需要下功夫解决的新命题。 1. 1 、国民体质健康: 中国竞技体育的基石 竞技体育与国民密切相关,但竞技体育水平与国民体质健康又可以完全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国民体质健康是竞技体育的支撑条件,作为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起来,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称之为体育强国; 反之,只有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而大多数普通民众的体质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或者还有下降的趋势,那么这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国民体质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应该是: 竞技体育运动员是国民体质健康的模范代表、国民体质健康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 2 、国民体质下降与奥运金牌大国: 中国社会发展新现象 自 1984 以来,中国仅用 7 届夏季奥运会完成了从首金到金牌榜首位的壮举,然而另外一种趋势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000 - 2010 年全国成年人、老年人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身高增长幅度,呈现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1],还有连续 25 年青少年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和肥胖率增高等[2]。这些与中国今天的奥运金牌大国地位不相符,民强只是体现在极少数人身上,普通民众感触更多的是大众 场馆缺乏、免费场馆稀少、社会宣传不到位、人们惰性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幅缩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影响国民参与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促使民众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与己无关、与教育无关,甚至相当多的人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1. 3 、发展的幻象: 金牌战略及其后果 首先,它会造成社会普通成员的恐慌。长期忽视群众体育工作使得社会所有成员感到自身健康不被政府重视,缺乏对主管部门的认同感、信任感。因为竞技体育金牌数量不仅仅意味为国争光、激发民族自豪感,还有官员的政绩和职位升迁; 其次,它削弱了社会成员对未来生活质量的信心、降低国民的幸福指数。而一旦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弱化了,无论物质生活怎样丰富,都难以让人形成社会进步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态度,试想疾病缠身的人纵然身价不菲又有何幸福可言? 最后,从长远来说金牌战略不可持续。一方面,竞技体育圈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越来越被人们认清,结果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出现严重萎缩。另一方面,国家各行各业都在欣欣向荣地发展,与竞技体育人才退役出路狭窄和安置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的优先发展,只不过是沃勒斯坦所说的发展的幻象,看似发展迅速,实际是以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国民的支持和参与,获得金牌多少代表不了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是在特殊时期情况下的特定产物,应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改变对其内涵进行扬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对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推进从发展理念到具体体制机制在内的全方位变革。 2 、重建竞技体育世界: 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要走出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困境,首先必须突破旧的发展理念,重新确立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与全民 共同富裕。 2. 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竞技体育.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反思,而它作为目标,其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利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 1994 年制定并实施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纲领性文件,至2001 年 3 月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到开展深入广泛的实施行动这一历史性阶段[5]。 毋庸置疑,竞技体育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竞技体育需要走下高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开始、过程、还是结果,都需要与民分享、与民共赢。2012年 11 月 8 日 代表 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 运动,促进群众体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