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五版复习纲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1.三网:电线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连通性,共享性3.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4.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5.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6.因特网发展的三阶段: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ARPANET:因特网之父,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分组交换网) (2)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internet 互联网或因特网) (3)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ISP结构的因特网。(因特网服务提供商)7.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设有两个工程部: 因特网工程部IETF(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研究部IRTF8.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9.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核心部分10.在网络边缘部分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分为: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11.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程序,服务器程序) 本来是指计算机进程(软件)。12.客户是服务请求者,服务器是服务提供者。13.客户程序:①被客户调用后,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②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14.服务器程序:①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②系统启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的运行着,被动的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15.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部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16.分组交换的特点: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①在发送报文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的数据报。②在每一个数据报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一个分组。③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起来,在检查首部,查找路由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④这样一步步的以存储转发方式,把分组交付给最终的目的主机。17.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作用范围分为: ①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几十到几千公里 ②城域网(MAN metropolition) 5~50km ③局域网(LAN local) 1km左右 ④个人区域网(PAN) 10m左右18.不同使用者的网络:公用网,专用网19.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20.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要素构成: 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 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需要发送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 以及 做出何种响应 ③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21.分层可以带来的好处:各灵结易能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②灵活性好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22.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23. OSI 7层: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TCP/IP 4层: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 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应用层24.应用层:直接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通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链路上“透明”的传送帧中的数据。 物理层:透明的传送比特流。25.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在协议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①首先,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 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