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题目:“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摘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令人瞩目地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其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民生;十二五; 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 居民收入; 就业制度; 医疗保障
1.0解读“十二五”十大措施
1.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改变,然而却面临着三个新的挑战。
1.11从注重城市就业到城乡并重
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
1.12从下岗工人就业到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不可理解的,但连续三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了就业问题的焦点。
1.13结构性难题越发凸显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过去,由于我国产业层次较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结构性失业还不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
1.14本地举措
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税费补贴制度,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快蓝领队伍技能升级。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1.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各个省不一样,从整个十一五的情况看,是每年平均提高10%,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这个力度,实际上对整个的社会弱势群体,就是说基本的劳动力这一块,必须现在要下大的决心来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十二五的力度比十一五要大。
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六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特别是企业一线工人的工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保部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情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另一方面,人保部将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这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在下一步,我国政府将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主要有这样几个措施: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服务外包企业,去年我国就新增了37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容纳了70多万人就业。70多万人里近5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