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文化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教育文化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育文化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语文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即“文化”,从其功能的角度可理解为“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则是“本真语文”倡导的语文教育的文化力。
文化力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人格间形成的学力。
一.“文化”的语文学释义是“以文化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学者胡潇在《文化的形上之思》一文对“文化”的功能性作了这样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现象,要从文化的方面关注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化的功能是教化,语文教育独拥文化的教化内蕴,充分依托“文”来教化人,由此“本真语文”认为:“文化”的语文学释义就是“以文化人”。
“本真语文”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
文是文字,是汉字,是汉语言。语文教育的文化背景的主体是汉语言,“以文化人”是在汉语言背景下浸染汉文化,在汉文化背景下,养成华夏民族的文化人格,拥有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文是文章。文章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程呈现形式:阅读文章,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积淀文化,濡染性灵。文章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种课程呈现形式:写作文章,叙写生活,反映现实,表情达意,传承文化。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章阅读和写作课程,积淀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健康而独具个性的人格。
文是文学。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从内容而言,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从功能而言,文学教化了人。所以,“以文化人”是依托文学的教化功能,阅读、欣赏、评判,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以文化人”即以“文字”“文章”“文学”为载体来“教化”人。语文教育就是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学习、理解、判断、濡染,提升素养,锻造人格的教育。
二.文化力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人格
语文教育从涵括的内容而言可简分为三个层次:知识获得与素养积淀,语言训练与技能应用,文化传承与人格形成。语文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建立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养成目标之上,可见,语文教育不单纯为知识的获得与素养积淀,不单纯为语言训练与技能应用,而是三个层面互融共生。
知识积淀是文化力的基石。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系是根据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和四个学段目标内容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构成,重视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缺少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明确要求,导致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出现了语文教育边缘化、缺失专业化的现象。针对语文教育畸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语文知识的专业本源,2011版课标对此慎重地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灵活处理语文知识的教学,并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其用意在于既能在教学中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不死记硬背知识内容。
语文知识包含哪些内容呢?语文教育学将语文知识分为六大类: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章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和书写,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多义字,汉字的查检及工具书的使用,汉字的辨误和规范书写,汉字的古今读音。文章知识包括文章体例,文章内容,文章结构,文章阅读,写作过程。修辞知识包括修辞格的识别和使用,词语、句式、篇章的修辞,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文学知识包括文学体裁,文学简史,文学鉴赏,文学理论,作家作品。逻辑知识包括逻辑知识及运用。六大知识板块的核心是语言知识,因为语言、文字、文章、修辞、文学、逻辑是交互的,而知识点的勾连则是语言知识,可见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力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知识,语文教育正是本着“语言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文化力发展的。如果以2011版课标的颁行为标志的话,课改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很多语文人感叹于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第二阶段的语文教育更需要语文专业的回归,而语文专业主要体现为不同学段的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育需要将六大知识板块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序融合,将知识板块与不同学段的教材科学布局,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知识积淀是提升文化力的基础要素。
能力提升是文化力的动力。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学习或者生活、工作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的能力,是和语文知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所以语文能力是文化力的发展动力。通常所指的听、说、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