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路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探索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复杂的企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目前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而阻碍其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要多管齐下。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方式;讨论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往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灵活、市场竞争力差等特点。当前,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及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其中融资的问题是制约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瓶颈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企业内部、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与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民间。民间资本都十分紧缺,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虽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资金匮乏的占到近80% ,严重缺乏者为 20% ,资金缺口很大。 1.获得信贷支持少。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调查,2001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民间投资中银行贷款也仅为20.1%。 2.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仅占1.3%。 3.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据国际金融公司资料显示,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虽然其比例很大,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这部分资金并不多
4.法律与法制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经常可见。比如在统计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只有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而没有民营企业的相关数据。民营经济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地位。民营企业直接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往往是执政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上有突破,认识前进一步,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才放宽一步。 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权单一,资金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经营行为短期化,抗风险能力低。另外,中小企业存在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的现象,资信等级普遍不高。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通常不愿意冒风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银行难以审核和确定是否给予其信贷支持。同时,在抵押贷款方面,中小企业可作为抵押品的资产较少,而在担保贷款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资信低、风险大,难以取得担保,因此中小企业在获得抵押和担保贷款方面也存在缺口。
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存在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这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严格、资格审查苛刻、审批程序复杂、管理成本较高的现状之间存在矛盾。银行在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下,普遍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而中小企业单纯依靠贷款,也不能满足其自身旺盛的资金需求。
2.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忽视 当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上,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是银行贷款,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商业银行推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而这一观点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 (1)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由于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