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机理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机理分析-会计
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机理分析
宋海燕
摘要:产能过剩是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一大问题。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去产能”被提到相当
重要的地位。准确把握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机理,将对“去产能”工作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以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为
例,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化解措施。
关键词 :去产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钢铁行业;化解措施
一、引言
2015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明确提出,20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去产能”
位居首位。我们知道,产能过剩具有普遍性、结构性和体
制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是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和深化改
革的一大因素。2016年2月3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
发布会,会上指出,从我国目前情况出发,钢铁和煤炭行
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将先从这两个行业入手,开展去产
能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开始,我国多部门酝酿
和出台相关政策,以抑制产能过剩的状况,钢铁行业首当
其冲。同年,工信部发布“黑白名单”,以治理钢铁行业的
产能过剩。因此,本文将以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钢铁
行业为例,通过探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为真
正实现“去产能”这一战略目标提供方向和帮助。
二、文献综述
(一)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
近些年来,产能过剩这一概念被越来越频繁的提及,
学术界对产能过剩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对
产能过剩这一概念界定上,仍然存在不同的声音。
首先,从微观角度出发界定产能过剩。张伯伦(1933)
在《垄断竞争理论》中,称由垄断竞争导致的平均成本线
高于边际成本线的现象为产能过剩。曹建海、江飞涛
(2009)认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投入的要素
全部投产使用后得到最大产出超越市场的实际需求,即
可界定为产能过剩。卢峰(2010)指出了产能过剩的微观
表现,即市价下滑、利润收缩,严重的表现为持续性亏损,
并且这些表现往往是实体所不能承受的限度。
其次,从宏观上对产能过剩进行界定。张晓晶(2006)
认为,产能过剩通常在如下情况下形成,即在市场偏好既
定、技术水平和经济制度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实体由于缺
乏效率性的资源配置,导致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来达到潜
在的产出水平。换言之,宏观性的产能过剩是指市场潜在
的最佳增长能力高于实际经济增长水平。林毅夫(2007,
2010)指出,从宏观趋势上看,发展中国家由于目前生产
力有限、发展水平不高的限制,很难避免投资人一涌而上
一些大家都看好的产业,从而导致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的现象。而这一类的产能过剩,将有别于微观市场中的
“产品过剩”。
最后,区分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过度投资、过度竞
争。重复建设这一名词并非专有名词,而是频繁出入于我
国学术论文与政府部门文件当中,与产能过剩相伴而生。
过度投资通常被认为会是行业性产能过剩的促进因子,
常见于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及支柱产业的投资当中。过度
竞争,也称“恶性竞争”,在这种竞争模式下,常出现打“价
格战”的销售模式,导致企业利润和生产要素报酬低于正
常水平,从而资源配置失调。从定义上讲,四者并没有本
质的区别,产能过剩相较其他三者而言,更具有规范性的
特征。从各自强调的重点看,四者又有明显的区别:过度
投资强调生产要素的过度投入,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强
调闲置的产能,过度竞争强调价格竞争,四者分别呈现过
剩经济形态的不同时期。在这种意义上讲,本文将四者看
作同一问题,以产能过剩为标准术语进行描述,不再加以
明确区分。
(二)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
现有的文献记载中,能有效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有
很多,在此重点介绍三个典型的指标,分别是产业利润
率、企业存货水平以及产能利用率。
在介绍产能过剩的概念时,我们曾提到,商品利润空
间小于正常利润水平是产能过剩的一个特点。因此,贝恩
和小宫隆太郎(1968)用产业的利润率水平描述行业产能
过剩问题。一些经济学家界定了产能过剩行业产业平均
权益的临界值。他们认为,产业平均权益小于10%的,即
可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产业平均权益小于5%的,可以
界定为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但是,由于我国不完善的价格
体系,价格尚不能反映供需关系变动,该指标不能单独用
于反映产能过剩。
企业的存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产能是否过
剩。衡量企业存货水平,通常用到的指标是存货-销售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