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南京大学教务处.PDF

发布:2018-02-17约3.69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环境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1978 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环境 科学研究所,1984 年成立环境科学系,1993 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 年成立环境学 院,下设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自 1978 年以来,环境学院已逐步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 博士生、博士后和继续教育的完整环境教育体系,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生专业, 二个硕士点和五个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生应用人才培养基地(与生命科学合)。 环境科学学科 1994 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1、2007 年又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 工程学科在 2001、2006 年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 200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环 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在 1996 年列入南京大学“211 工程”学科群建设 计划,以环境学院为依托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共建) 在 2000、2005 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评估。环境学院是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 主任单位、第二届至第四届副主任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 员单位,是南京大学“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下同)” 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之 一。环境学院现有教师 81 人,实验室人员 13 人,其中教授 26 人,副教授级 27 人,博导 23 人。在校本科生 350 名,硕、博研究生 350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20 名。 二、指导思想 环境学院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本科办学理念,贯彻南京大学的“学 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 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思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推进“拓 宽基础、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成功经验,旨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 养体系,为环境领域培养引领社会主义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环境学院充分发挥环境科学与 工程学科的交叉优势,突出“宽口径、宽基础、重特色”,在本科教学中首先进行大类培养, 进行工、理和文大背景的宽基础培养,强调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结构,最后根据环境科学与 工程学科的交叉特点,进行各方向的特色培养。 三、培养目标 (一)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的本科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在全面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具有环境科学不同方向上知识优势、很好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在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 363 门人才和精英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的本科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 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具备水、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等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监测 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利用工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 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等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作的规划、设计、教学、研究 开发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精英人才。 四、教学计划编制原则 以调整课程结构为切入点,并通过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推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更新,最终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1. 通识与宽口径相结合 在继续按院招生的前提下,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 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创新实践能力。 2. 学生多次自主选择 在培养方案中,着重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准入、准出分流机制以实 现院内和跨院专业分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同时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课程模块 指导学生选择。 3. 个性化培养 针对学术类(含本专业、跨专业)人才、就业创业类人才等不同类型 人才的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4. “刚性”最小化 压缩必修课程,在专业准入、准出过程中制定最低限度的学分要求, 实现新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弹性”特点,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学习空间。 5. 学分设置均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