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校要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抓住机遇,迎接 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健康、和谐、可持续 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 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中 央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体现到高等教育发展中, 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工作中。 建设和谐校园, 有利于 推动高等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的机会; 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利于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 实现教 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 效益相统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相和谐,确保高等 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大战略选择。 高等学校在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 的未来。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社 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 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高等学校提供着重要的人 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只 有大力建设和谐校园, 形成和谐的办学理念、 和谐的教学科研环 境,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更好地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才能更好地优化育人环境, 激发校园活力, 凝聚师生合力,形成团结和睦,共同育人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整 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 成才,为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 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 育竞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具有校园文化的特征, 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 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同,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 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产生巨大的 心理感染气氛,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体育产生浓厚的 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三、科学发展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校 园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 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要开设面向全院的体育选修课, 还要开设丰富多彩、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和适合学生特点的任选 课,诸如网球运动与欣赏,羽毛球运动与欣赏,足球比赛指导与 欣赏,篮球运动与欣赏等等;不但要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 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还要 对部分身体异常、 特型和病、 残、弱及个别高龄特殊群体的学生, 开设以指导康复、 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课程要以运动生 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中 国传统养生方法和西方体育疗法相结合的手段, 达到适应性体育 教学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 育活动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 体育协会、 体育运动队的作 用。如不同形式、 不同运动项目的擂台赛、 篮球赛、 健美操赛等, 师生同队、男女同队,把越来越多的学生吸引过来,注重对学生 干部、体育骨干的使用;加强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要使丰富 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的手 段,而且在学院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 团结向上、 高雅清新、 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 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笔者在担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 还担任着学院教师健美操的培训工作。 使学院部分教师在工作以 外,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使教师有充沛 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学生课外的健美操社团活动和团体操 训练中, 经常为其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