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科 第十一单元呼吸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课件-精品文档.ppt

发布:2019-02-16约4.03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口服给药: 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四级)哮喘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强龙等。 3.静脉用药: 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50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80~500mg/d)。 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停药: 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二) β2受体激动剂 近年来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 * *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蒋敏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定义 哮喘的炎症学说 老观念--痉挛学说 反复解痉治疗 新进展--炎症学说 发作期: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抗炎 缓解期:长期抗炎治疗,控制发作 哮喘的本质--此“炎”非彼“炎” Inflammation 非特异性变应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治疗 Infection 特异性炎症: 红,肿,痛,热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抗生素为主的抗感染治疗 一、病因 遗传 哮喘患儿双亲大多存在不同程度气道反应性增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吸入物∶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等; 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食物∶如鱼、虾蟹、蛋、牛奶; 药物∶心得安、阿斯匹林; 气候变化、运动。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多认为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速发性哮喘反应(immediate asthmatic reaction,IAR ) 15~30分钟达到高峰,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迟发性哮喘反应( lateasthmatic reaction, LAT) 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 早期因病理的可逆性,肉眼可无异常。疾病发展肉眼可见肺膨胀及肺气肿,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粘液栓。镜下可见气道上皮下有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粘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杯状细胞增殖。长期反复发作,出现肌层肥厚,气道上皮细胞下纤维化。 病 理 急性 炎症 慢性 炎症 气道 重塑 增加炎症细胞数量 上皮损伤 支气管收缩 粘膜水肿 气道分泌增多 气道狭窄 气道高反应性 降低气道可逆性 症状 哮喘恶化/加重 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外基质 一、症状 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缓解后如同常人。 咳嗽变应性哮喘患者可无喘息。 临床表现 二、体检 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轻度或非常严重时可不出现。 (一)、血液检查 (二)、痰液检查 (三)、呼吸功能检查 FEV1 、 FEV1/FVC%、PEF均减少,缓解期可恢复正常。 (四)、动脉血气分析 (五)、胸部X线检查 (六)、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剌激、病毒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可闻哮鸣音。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 诊断标准 (一)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和缓解期。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应分为三个部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