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处理卡钻事故.doc

发布:2017-02-03约1.43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卡钻:凡是所下管柱及工具在井内不能上提、下放或转动的现象叫做卡钻。 卡点:被卡管柱被卡段的最上端位置称卡点 打捞:采用相应的措施工具捞出井下落物的作业过程。 落物(落鱼):因事故滞留在井内的物体(杆类、管类、工具、仪器等)叫落物(落鱼)。 鱼顶:落物(落鱼)的顶端叫鱼顶. 计算 求卡点公式:H=K*L/P 式中: H:卡点深度,m L:钻杆连续提升平均伸长,cm P:钻杆连续提升时平均拉力,t K:计算系数,无因次 K=21F=0.164934(D2-d2) D、d:管柱内、外径,mm 2、求管柱 容积:V=л*d2/4000 式中: V:管柱容积,升/米 D:管柱直径,毫米 3、求每米管材重:q=0.006165*( D2-d2) 式中: q:管材每米重量,公斤/米 D、d:管柱内、外径,mm 4、循环周计算:t=(Vj-VZ)/(60*QB) 式中: t:循环一周时间,分 Vj、VZ:井眼、钻柱体积,升 QB:泵排量,升/秒 5、上返速度:Vf=(12.7* QB)/(Dj2-DZ2) 式中: Vf:上返速度,米/秒 QB:泵排量,升/秒 Dj:井径,厘米 DZ:钻柱外径,厘米 6排量(一个活塞):Q=FSC=л*d2/4*S*C 式中: Q:排量,方/分 D:活塞直径,米 S:活塞冲程,米 C:冲数,冲/分 三、卡钻原因及类型 1.砂卡原因 (1)在生产过程中,地层砂随油流进入井内,随着流速的变化,部分砂子逐渐沉淀,从而埋住部分生产管柱,造成卡钻。 (2)冲砂时,泵排量低,冲砂液携砂性能差,冲砂工作不连续,使用直径较大的其他工具代替冲砂工具等,造成冲起的砂子重新回落并沉淀造成卡钻。 (3)压裂设计有误,施工不连续,加砂量过大,压裂后排液过猛等造成卡钻。 (4)其他原因:填砂施工中失败,注水井排液速度过快,修井时不及时向井内充补压井液造成井喷,注采过程中工作制度不合理等也可造成卡钻。 2.蜡卡原因 原油中含蜡量过高,随着原油从井底向井口流动,井筒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的凝析点时,蜡质物质便开始沉积在管壁上,如采取套管生产,清蜡工作不及时,便可造成卡钻。 3.封隔器卡 由于分采分注或套管试压等工作需要,往往需下封隔器配合完成。一旦解封失效,就可造成卡钻。常见的如封隔器胶皮老化而不能收回,卡瓦片不能有效回收等。 4.水泥卡 (1)打完水泥塞后,没有及时反洗井或上提管柱,水泥固封将井下管柱卡住。 (2)憋压挤水泥时,没有检查上部套管的破损,使水泥浆上行至套管破损位置而短路,将上部管柱固封在井里造成卡钻。 (3)挤水泥时间过长或添加剂用量不准,使水泥浆在施工中凝固。 (4)井下温度过高,对水泥浆又未加处理,或井下遇到高压盐水层,使水泥浆性能变坏,以至早期固结。 (5)计算错误,或挤注水泥时发生设备故障造成管柱或封隔器固封在井中。 (6)在注水泥后,未等井内水泥凝固,盲目探水泥面,误认为注水泥失败,此时即不上提管柱,又不洗井,造成卡钻。 (7)挤注水泥候凝过程中,由于井口渗漏,使水泥浆上返,造成井下管柱固封。 5.小件落物卡 在修井施工中,因操作失误或检查不细,致使一些手工具(管钳、牙板、搬手等)、辅助工具(大钳牙块、液压钳牙块、气动卡瓦牙块)、井口螺栓等掉人井内造成卡钻。 6.钢丝卡钻 由于清蜡,测试等工作失误,造成钢丝落井,在打捞时,因判断不准,打捞工具下得太深超过鱼顶,至使钢丝包裹钻具,上提时钢丝成团,造成卡钻。 7.套管卡 (1)对井下情况掌握不准,误将工具下过套管破损处,造成卡钻。 (2)在进行井下作业等施工过程中将套管损坏,使井下工具起不出来。 (3)构造运动、泥页岩蠕变、井壁坍塌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套管损坏,致使井下工具起不出来。 (4)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技术措施不当,均会造成套管损坏而卡钻,如注水井排液降压时,由于放压过猛会使套管错断。通井时通井规直径不符合标准,选用工具不当等均会造成卡钻。 三、卡钻的处理方法 卡钻的处理方法较多,应根据卡钻的类型及原因,卡点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分析研究选择不同的解卡方式,解除卡钻。 (1)活动解卡:在井内管柱及设备能力允许范围内,通过上提下放反复活动管柱,以达到解卡目的。活动解卡适用于各种管柱或落物卡钻。 (2)震击解卡:将震击器,加速器等与打捞工具一起下井,当捞上并抓紧落物后,根据井况,通过操作,对被卡管柱进行连续上击或下击,将卡点震松以达到解卡目的。震击解卡适用于落物被砂卡、化学堵剂卡,物件卡及套管损坏卡等。 (3)倒扣解卡:在井内被卡管柱较长,活动解卡无法解卡时可采用反扣打捞工具,将被卡管柱捞获分别倒出,以分解卡点力量,达到解卡目的。倒扣解卡适用于活动和震击解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