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宜居城市课件.ppt

发布:2016-12-15约7.46千字共8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1.生态城市 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3.生态城市案例 4.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1.城市的概念(复习) 2.生态城市概念(内涵、理解)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首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其“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研究过程中提出,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 原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O. 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 在农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空间混沌并存; 在工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二元对立结构; 在现今的生态文明中,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在不同层面上的内涵 哲学层次 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二元分离对立的传统哲学观不同,生态城市的哲学观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从“反自然”走向尊重自然,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优于其他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 2. 文化层次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和抱负。 从宏观上看,生态城市文化的主流是人-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从微观上看,生态城市文化又是多元化的,反映人类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 3. 经济层次 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重视质量和综合效益,肯定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承认经济与环境都是重要的,体现社会平等和环境责任,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流通、分配)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资金是“清洁”的、合乎伦理的(不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经济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不是服从于少数人或资本的利益。 4. 技术层次 在技术层面上,生态城市主要凭借生态技术这一物质手段超越传统城市实现自我发展。 生态技术主张和其他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并产生较少的污染。在价值观上,生态技术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结合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目标,其原则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技术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它是生态城市得以运转的重要物质手段。 相关概念 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未来走向,不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设想, 如国际上的“绿色城市”、“健康城市”, 国内的“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山水城市”等。 这些概念与生态城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内涵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衡量某一特定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时,就必须构建衡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理解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可直接、全面反映生态城市特征的综合指标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2)代表性原则 生态城市的内涵广泛、复杂,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3)层次性原则 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4)可比性原则 既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5)操作性原则 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能为城市的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2 生态城市标准的确定 衡量生态城市必然要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几项原则 (1)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将标准值定量化。 (2)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3)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现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标值作为标准值。 2 生态城市标准的确定 (4)参考国外生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现状值作为标准值。 (5)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 (6)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时,暂用类似指标代替。 生态县建设指标 1、定义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县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2、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县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考核验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