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要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一、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概述 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和频繁的转化关系。 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趋于复杂化,引起水循环的变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益,使水资源及生态问题突显。 二、北京市地下水概况 1 水文地质概况 2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3 地下水管理现状 1、水文地质概况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北京市三面环山,永定河冲洪积扇、潮白河冲积扇和温榆河冲积扇构成了北京市平原区的主体,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优良地质条件。 自西北向东南,地下水含水层由单层结构过渡到多层结构,由单一的砂卵砾石层逐渐过渡到粉细砂层、砂砾石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补给来源:降雨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和农田灌溉水入渗补给。 径流:与地形基本一致,北京市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总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 排泄:大规模的人为开采,以及向下游排泄。 2、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北京市平原区目前主要利用是浅层地下水。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资源量为25.6亿m3,其中平原区资源量为22.9亿m3。 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34.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5.7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26.8亿m3;其它水源2.1亿m3。 2004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6亿m3,其中生活用水12.8亿m3;农业用水13.5亿m3;工业用水7.7亿m3;生态环境用水0.6亿m3。 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3)地面沉降面积逐步扩大 (2)地下水水质日益恶化 (4)地下水污染突发性事故增多 (3) 地下水水质日益恶化。 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III类水井数量在逐渐减少,IV和V类水井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Ⅳ类、Ⅴ类水井的超标污染物主要为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硬度。 城区 城区自备井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监测三环内169眼自备井水样,合格率仅为5.9%;三环与四环内296眼自备井,合格率仅11.5%;2004年监测400眼自备井,合格率20%。 郊区 郊区目前30万人在饮用四高水,159万人饮用低标准自来水。 地下水污染呈现出由城区向郊区扩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趋势。 2003年城近郊区地下水监测点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表(μg/L)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区面积为4108km2,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908km2。 (4)地下水污染突发性事件也逐渐增多。 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发生了10起大的地下水污染事件。 海淀区北安河村、大兴区鹅房村等3处农药污染事件; 平谷区上宅村、东高村、海淀区白家疃地区等水污染事件5起; 海淀区四季青镇村自备井污染事件等2起。 3、地下水管理现状 2004.5.19,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市水务局的主要职能是在承担原北京市水利局全部水行政管理职责外,承担北京市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工作,以及规划市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等职责。 三、正在开展的相关工作 针对目前地下水所存在的问题,市水务局准备全面系统地开展地下水的研究工作,主要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重点开展项目安排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研究热点 北京地区地表地下水力联系密切,相互补充和影响频繁。地下水的补充主要依靠降雨和河流,其速度远远小于开采量和开采速率,长期下去的环境影响难以预计。 因此,为了保证区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演化关系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建立高仿真性的动力学模型以定量模拟和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演化关系,分析二者之间互馈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区内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可再生性维持机理与调控技术与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影响、优化调度、污染预防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数值仿真模拟系统。 正在研究北京地区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变化规律,正确评价北京地区地下水脆弱性。 研究展望 揭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水循环规律和更新速率,评价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以饱和——非饱和流理论为基础,构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数值仿真模型,定量描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以及水文生态效应,评价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量; 提出区内水资源可再生维持途径,丰富和发展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项目介绍 北京地下水循环再生能力研究 建立典型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研究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