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PPT

发布:2019-01-07约3.03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 控制。 第1节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确定思路 思维碰撞 课后作业 疯牛病,是一种侵犯牛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的致命性疾病,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朊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病毒。请同学在课后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去确定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曾宝仪和她的妈妈 肥肥和她的女儿 这祖孙三代的鼻子 瞧!这母女俩的下巴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遗传因子 染色体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 上。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 。 蛋白质和DNA 历史的步伐 DNA 染色体在遗传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提出问题 你认为证明某一物质是遗传物质的思路是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选择材料 分离提纯法、同位素标记、酶解法等 无论是高等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简单的生物,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大家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完成实验?为什么? 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因为这样的生物结构简单,含有的物质少,便于研究。如:病毒、细菌等。 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认识肺炎双球菌 S型 R型 光滑Smooth 粗糙rough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有毒性 无毒性 菌落表面 形态 毒性 知识扩展:有荚膜的S型细菌进入机体后,由于受荚膜的保护,能够抵抗机体的免疫监控,从而迅速繁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最终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 1、该实验分几步完成?每个步骤的顺序能否变化?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哪一步? 2、从第四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活着的S型细菌,是S型细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知识建构1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活R型细菌向活S型细菌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过程探究1]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转化因子”是什么? 请仔细思考并提出设计思路:“转化因子”可能是什么物质?如何通过实验得到证明? [实验设计]寻找转化因子: 关键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 察,确定唯一变量 。 设计方法: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 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S型细菌 [过程探究2]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R R R S R DNA+ DNA酶 DNA 蛋白质 多糖 2、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识建构2 ]“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 这个实验结论足以让所有科学家信服吗? 1、加入DNA酶的组意图何在?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针对上述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过程探究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简要叙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1、 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如何完成噬菌体的标记? 2、简要叙述实验过程,理解什么是噬菌体颗粒?实验操作中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3、35S标记的组,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32P标记的组,却主要在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了什么? [过程探究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知识构建3]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T2噬菌体中,可以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 (1)用35S标记的组,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可能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组,上清液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可能原因: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已经释放到细菌体外,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实验步骤 标记细菌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短时间保温) 搅拌离心  观察放射性的分布 “短时间”:保证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正处于合成阶段,子代噬菌体还没有组装好,或虽已经组装但并未使细菌发生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