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ppt

发布:2018-12-29约9.77千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护理查房 硬膜外血肿 神经外科 定义: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发生机制 多因头部过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出血来源 脑膜血管: 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大的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出血来源 静脉窦:   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骨沟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出血来源 颅骨板障静脉:   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病因病理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因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病因病理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1、意识障碍  2、神经系统症状 3、颅内压增高 意识障碍 病人受伤后的意识改变有以下5种类型。①伤后一直清醒; ②伤后一直昏迷 ③伤后清醒随即昏迷;④伤后昏迷随即清醒;⑤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 意识障碍 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通常认为这种意识状态的变化不仅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还是其他颅脑血肿的典型表现。但是临床上此类病人的比例不足1/3。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神经系统症状 单纯的硬模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但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手术减压,挽救生命。 颅内压增高 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出现库欣反应。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于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瞳孔无变化,血肿量幕上30ml,幕下10ml,层厚10mm,中线结构移位10mm,且病情稳定者可在严密临床观察的前提下予以保守治疗,主要措施是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应用脱水剂时在早期不宜大剂量,应以能缓解症状为宜,以免颅内压下降过多,导致硬膜外血肿扩大。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注意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利用CT作动态观察,一旦出现手术指征应急诊施行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 1、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2、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4、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手术指征 5、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6、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7、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护理 1.术前护理 2.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做好CT等各项检查,注意有无中间清醒期的出现,如伤后头痛、呕吐加重,意识障碍逐渐加深,一侧瞳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