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及加固措施-以浙江某高层建筑为例.doc

发布:2017-04-30约5.3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及加固措施-以浙江某高层建筑为例 ?浅析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及加固措施-以浙江某高层建筑为例 ? ?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随着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情况,详细阐述了裂缝加固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 浙江某高层建筑工程,地下室2层,地上部分为三幢主楼,中间一幢为15层,旁边两幢为12层。地下室底板为筏板,板厚800mm。主楼地梁断面以600mm×1700mm为主;广场地梁为暗梁,断面尺寸为400mm×800mm。地下2层、1层外墙板厚度分别为500mm、350mm。地下室1层楼板与顶板厚度均为200mm。基础底板采用C35、P8混凝土掺10%UEA-H外加剂,地下室其它结构采用C40、P8混凝土掺12%UEA-H外加剂,混凝土坍落度均为120±20mm。地下室平面形状基本呈狭长的矩形,东西向长度约为,南北向宽度约为,地下室面积为,柱网间距为。整个地下室设置三条后浇带,将结构分成A、B、C、D四块。 混凝土施工质量 采用预拌混凝土,运到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稍大于12cm。在施工过程中有擅自往混凝土中加水的现象,混凝土总体质量较好,浇捣密实,内实外光,尺寸正确。现场实体检测与混凝土试块强度均达到设计要求。 沉降与裂缝现象 地下室底板与地2层墙板在2017年2月完成,地下室四个区块分别在3月底4月初结顶。地下室后浇带均在相应结构施工60d后封堵。5月底6月初底板后浇带封堵时主楼施工到4层。从2017年6月份开始有较明显的沉降,地下2层南侧外墙板开始出现裂缝,数量逐渐增加,随后地下2层北侧外墙板也开始出现裂缝。到2017年8月外墙板裂缝数量明显增多。2017年12月地下室顶板开始出现裂缝且数量较多,地下室底板后浇带与个别柱脚边出现裂缝。到2017年1月3日封顶时测得最大沉降量为9mm,最小沉降量10mm,至2017年2月上旬沉降稳定,没有新裂缝出现。 地下室结构裂缝分布 外墙板裂缝 1)南侧外墙板:地下2层外墙板裂缝明显多于北侧。地下2层南侧外墙板除两端有1、2条呈45°角分布的裂缝外,其余均为竖向分布,基本上每隔1~有一条,且有相当一部分为贯穿裂缝。大部分竖向裂缝集中在墙体中部,有3、4条裂缝从底部一直贯穿到地下1层的楼板处。地下1层南侧墙体裂缝数量大大减少,约有20多条,也呈竖向分布,分布在中间B、C区墙板上的裂缝相应较多。 2)北侧外墙板:北侧地下2层墙板裂缝总计有10多条,大部分为贯穿裂缝,主要集中在后浇带附近主楼横向剪力墙与外墙板连接处、电梯井楼梯间筒体与外墙板连接处。裂缝基本呈竖向布置,个别有呈60°左右的短裂缝。地下1层外墙板无贯穿裂缝。 地下室底板裂缝 底板在三条后浇带处均有裂缝,并有渗水现象。在后浇带附近的○B/⑧、○B/○19的柱子根部出现开裂现象,裂缝沿柱根呈“口”字形,有渗水现象。○B/○18处柱子根部有极轻微的裂缝,极少量点状水迹。 地下室顶板裂缝 顶板有贯穿裂缝,裂缝集中在○C轴以南,其中B、C区裂缝数量较多。几条较长裂缝从○A轴外墙处向内开裂,裂缝由粗变细,长度为2~3m,有渗水现象。所有裂缝基本与建筑物横向平行。地下室顶板JS防水施工前经试水无裂缝与渗水现象,裂缝在顶板JS复合防水涂料、40mm厚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层施工完毕后产生。 结构超长、后浇带封闭过早 三条后浇带将结构分成四块,纵向自西向东每块长度分别为、、、,横向长度为。按规范每块底板与墙板的长度宜控制在30m左右,因此每块结构长度也较长。后浇带混凝土在相应结构完成后60d浇捣,后浇带封闭后结构长度一下子达到了,60d后混凝土仍有50%左右的变形量没有释放,后浇带封闭其实是一个加载过程,封闭前混凝土收缩应力与结构抗裂能力达到平衡,封闭后平衡被破坏。因此结构超长、后浇带封闭过早是结构 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预拌混凝土质量 本工程采用预拌混凝土,坍落度较大为12cm,且施工过程中运到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稍大于设计要求的坍落度,在施工过程中有往混凝土中加水的现象。混凝土用水量总体较大,实际施工坍落度较大,造成握裹力减弱,影响抗裂能力。大坍落度、流动性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成形时易离析,碳化也较大,混凝土相对薄弱。因此混凝土本身的质量也是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它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控制等均比较理想,不是本工程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 不同结构部位的不同原因分析 地下室南北外墙板、顶板、底板的结构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