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HIV实验室风险评估4.pdf

发布:2025-01-08约6.4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HIV抗体初筛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1.评估目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

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着大量血液标本,因此他们面临着严峻的

HIV职业暴露危险,保护临床检验人员的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评估的主

要目的是在实验活动中根据HIV可能对个体或群体或实验环境造成危害的高低来制定相应

措施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实验室及设备配置,实验人员使用相

应措施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设备,以及在发生意外泄漏或意外事故时能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来达到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和实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

2.评估依据

2.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2.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2.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5艾滋病防治条例

2.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7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2.8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3、危害程度分类

3.1分类等级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此病毒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属能引

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但一般情况下对未与HIV无症状携带和艾

滋病患者有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危害的病原微生物。

3.2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和确证实验)、抗原检测和相关的免疫学检测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

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本实验室是HIV初筛实验室,应用ELISA

方法进行HIV抗体筛查。根据《名录》的规定,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可在BSL-2实验

室进行。

4、生物因子的特性

4.1HIV在病毒分类中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组。迄今为止,根

据血清学反应和病毒核酸序列测定,全球流行的HIV可分为2型:HIV1型和HIV2型。在

HIV1型内,根据编码包膜蛋白的env基因和编码壳蛋白的gag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又进一步

分为3个组:M组(主要组)、O组(外围组)和N组(新组或非M非O组),M组内又可分

为AJ10个亚型。在HIV1型和HIV2型之间,其核苷酸序列有45%的同源性,并且存在

免疫交叉反应。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blot)可以将二者明确地区别开来。

4.2环境中的稳定性:HI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但在室温下

可存活7天。经化学消毒剂0.5%次氯酸钠、10%漂白粉、50%乙醇、0.3%H2O2、5%来苏儿处

理10min可被灭活。紫外线对该病毒无杀灭作用。

4.3变异性:HIV基因组可发生变异,最易发生变异的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env和调节基因

nefc,根据env基因序列异同可将HIV-1型分为A、B、C、D、E、F、H、O8个亚型。Env

的变异率为千分之一。

4.4传染源:主要的是HIV携带者及AIDS患者。

4.5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医源性感染。

4.6易感性:免疫功能低下者、结核病患者、器官移植者、输血及用血液制品者、性滥者、

同性恋、吸毒者高危性人群易感。

4.7潜伏期:是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

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的时间)为7年~8年。在感染后的一般需要2-122-12周,平均45天左

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HIV抗体。从感染到机体产生抗体的这一段时间检测不到HIV抗体,医

学称之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虽测不到HIV抗体,但若被感染,体内同样有HIV病毒,同样具

有传染性。

4.8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4

血液中HIV浓度达1.00×10拷贝/ml,被HIV污染环境的锐器剌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可致人患艾滋病

4.9致病性:HIV病毒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糖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CD4以高亲和

力结合,吸附到宿主细胞上;gp120再与宿主细胞表面辅助受体相互作用,使病毒与宿主细

胞膜更接近;gp41产生一系列构象变化,其N端的融合肽片段插入宿主细胞膜,导致病毒

包膜与细胞膜的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