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现状与展望.doc

发布:2017-11-02约8.63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现状与前景展望 ? [摘要]?? 本文从行政程序的内涵开始论述 ,阐明行政程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论述了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中的成绩,最后从行政程序法典化、从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与荷兰《通用行政法》的经验中、从行政协议的角度来阐述了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 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典化;美国《联邦行政程序立法》;荷兰《通用行政法》;行政协议 一、行政程序的内涵 法律程序是人治与法治的分界限。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基石。行政程序是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观念不断发展的产物。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程序的法律。作为规范行政权,体现法治形式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行为过程的法律,行政程序法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国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现代行政法中行政程序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 所谓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因此,行政程序是就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而言的,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包含或经历的过程。凡不属于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所遵循的程序都不在行政程序的范畴之内。 行政程序的特点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行政程序离不开行政行为。没有单独存在的行政程序。只有在行政行为,如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等行为中才存在行政程序。第二,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任何行政行为都是两这的统一:一方面是实体内容,另一方面是程序形式。第三,行政程序的基本要素包括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 二、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前进的速度是空前的,行政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被人们重视,与此同时,有关行政程序的立法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忽视到重视、从分散到集中、从较低层级到较高层级、从质量较低到质量较高的发展过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行政程序的单行性法规和行政法规。虽然这些立法中的绝大部分皆不可以称为纯粹意义上的行政程序法,然而,它们却在客观上起到了规范行政程序,包括内部行政程序的作用,从而也就在事实上说明了我国20多年来在行政法治建设方面确有一定成效。 中国20多年来行政程序立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自然发展阶段,此阶段的行政程序立法表现为不自觉和零碎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1989年到1995年,这一阶段行政立法开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零星走向系统的阶段。1989 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可以说是中国行政程序法发展道路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该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是否符合行政实体法律规范的审查, 而且包括是否符合行政程序法律规范的审查,如果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 即应判决撤消该具体行政行为,这就是说《行政诉讼法》基本上赋予了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实体法几乎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三阶段是1996年以后,这一阶段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开始进入自觉系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1996年3月通过并于当年10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我国行政程序法在内容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又一块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高层次的行政程序立法进入了自觉发展的轨道。法在我国行政法律中明白确立了现代行政程序的两条基本规则:在行政行为做出之前行政主体必须将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告之对方当事人的规则,以及当事人有权尽情陈述和申辩的规则。这些规定进一步确认了行政程序本身具备的相对独立的法律意义,无论行政行为在实体上是否正确、合法,只要其违反法定程序,将导致整个行政行为无效,这是对过去轻视程序、对程序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有力否定,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听证程序的规定,这在我国行政法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揭开了建设我国行政程序法的新篇章。这一切表明,我国行政程序法典问题已经进入自觉、深入研究阶段,并正赶上国际程序法典化潮流。 此外,在中国行政程序立法中,有代表性或影响力的行政程序立法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 年); 《国家行政机关及公文处理办法》(1987 年);《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规定》(1987 年);《法规规章备案规定》(1990 年);《行政监察条例》(1990 年);《行政复议条例》(1990 年,1994 年修订);《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 年);《国家赔偿法》(1994 年);《国家公务人员任职和执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1996 年);《行政监察法》(1997 年) ;《价格法》(1997 年) ;《行政复议法》(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