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发言稿.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冬病夏治
; 冬病夏治也称“三伏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涵义“冬病夏治”疗法,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为指导,冬病是指对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这些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指选择夏天炎热之季,采用适当的药物予以治疗。;1、理论渊源 理论源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年节律的调控中,故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影响,人体阳气处于年节律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3、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 ;4、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的作用,并可为秋冬贮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5、冬病夏治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无内服药的诸多弊端,经济安全,疗效显著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3、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已发现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研究发现伏天用药与冬季用药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有明显差别,说明伏天用药药物在经络的作用下,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药性易达到“春夏养阳,温阳祛寒”的治疗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
广义: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理疗、穴位贴敷以及中药内服;
狭义:穴位贴敷—三伏贴。;穴位敷贴;春秋战国时期贴敷疗法逐步运用于临床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列举了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至今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收了不少穴位敷贴疗法,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为什么要选择在夏季三伏敷贴?“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 ,具体时间选择在夏季三伏是源自“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之说。“伏者”指夏季三伏日;因肺在五行中属金,“金气”指肺脏之经气。此话是说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疾患的最好时机。加之三伏日(三伏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庚属金,与肺相配),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汗腺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发挥治疗作用。;现代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敷贴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为可喜的是吸收了现代药学的科研成果改革剂型和贴敷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形成热点。如德国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深受人们欢迎。
;1、穴位敷贴法是通过对穴位的良性 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了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的调节。 2、药物吸收后可改善各组织的功能 活动,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体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强了免疫功能。 ;3、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三 伏天人体腠理开泻,此时进行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并促使药物随穴入经络归脏腑,以调整机体功能,防治多种疾病。4、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乘虚侵袭是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病。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腧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 ; 冬病夏治的作用
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气活血、补肾壮阳、扶正祛邪、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冬病夏治风湿病适应症;5、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6、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感冒、脾胃虚弱等儿童易患疾病
7、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8、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9、男科疾病
男性不育、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等
10、其他
阳虚体质,亚健康状态,身体羸弱者等;冬病夏治时间安排;冬病夏治须治养结合;1.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