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4733-2017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 65.020.30
B 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4733—2017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Diagnostic protocols for cryptocaryonosis of marine fish
2017-11-01 发布 2018-05-01 实施
发布
GB/T 34733—2017
-—a—
刖 5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海平 、曾占壮、卓玉琛、林煜、吴斌、马平、钟全福、翁祖桐。
I
GB/T 34733—2017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规定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诊断
的样品采集与处理、诊断、病原体确认和结果判定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检疫与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 7014-2006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SC/T 7103-2008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刺激隐核虫病 cryptocaryonosis
海水养殖鱼类受刺激隐核虫感染 ,发生病理变化并出现行为异常或死亡的一种疾病。
4试剂与器材
4.1 海水:1.05 kg/cm2 ,121.3 °C 高压蒸汽灭菌 15 min。
4.2 0.85%的生理盐水。
4.3蒸憎水。
4.4固定液:4%甲醛或70%乙醇。
4.5 Giemsa 染色液。
4.6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和放大镜(30X)o
4.7解剖盘、手术剪、眼科银、解剖刀、解剖针、吸管。
4.8载玻片、盖玻片、培养1111。
4.9标签纸、记号笔。
5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
5.1流行情况
几乎在所有海水养殖鱼类中都可发生 ,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鲍醪、石斑鱼、真鯛、斜带髭鯛和觥鱼
等,对苗种造成的危害大于成鱼 。水温10 °C-30 °C均可发生,发病时间主要为5月下旬〜7月中旬(水
温约为22 °C〜28 °C)和9月中旬〜11月下旬(水温约为25 °C〜19 °C)0
1
GB/T 34733—2017
5.2主要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摄食量减少;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
动,不摄食 。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鲍可观察到白点,体表、鳍、鲍黏液增生形成白色混浊状薄膜 ,病
情严重时体表出现点状出血。
6样品采集与处理
6.1采样
从养殖网箱或池塘中采集具有临床症状的鱼体10尾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