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工作制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加强档案的治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健康档案要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正确性、严厉性和规范化。
2.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3、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 报告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居民健康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制度
一、居民建档率要符合市卫生局的要求。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准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齐、美观和规范有序逐渐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三、居民健康档案应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65岁以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及重性精神病人等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设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四、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按疾病分期随访病人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和育龄已婚妇女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防备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五、资料管理人员及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鼓励利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二、公共卫生科信息员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三、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四、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五、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六、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二、居民健康档案由乡镇、社区中央站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三、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承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四、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五、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调阅或更新档案必须有登记。
六、纯熟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把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二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具体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慢性病监测制度
一.公共卫生管理科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科主任为本辖区相关业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经管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二.报告范围高血压、糖尿病。
三.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二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公共卫生科收到报告卡审核合格登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