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doc

发布:2019-09-04约3.0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往事依依》是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往事依依》的教案,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重点)      2.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  雨晦(huì)   浩淼(miǎo)      绚丽(xuàn)雕镂(lòu)离骚(sāo)      婵娟(chán)镌刻(juān)橙色(chéng)      橘子(jú)慷慨(kāngkǎi)徜徉(chángyáng)      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往事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②      ③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听老师讲田汉的《南归》④      明确: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②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③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2.作者记叙的这几件往事,为什么称之为“依依”呢?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学习的文章,脉络明晰,内容清楚。先是观画。挂在家中并不特别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中的插图。儿童时期是最好奇、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如果人的记忆是一张白纸,童年时期就是刚刚书写的那几笔,待老来恐怕就是重重叠叠写满了字的纸了,不但不明晰,而且还十分混乱了。这种场景置换,是一般人们所共有的通觉,即使没有家乡的焦山先入为主,通过文字也会“设计”想象出自己心中的水泊梁山的。第二件事是读诗。诗,从来就是启蒙的最好读物,特别是过去人读诗,懂与不懂先放置一边,先熟读成诵,今日不懂,明日不懂,忽有一瞬,豁然开朗。此种方法,也有其合理因素。“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的儿童是幸福的,在诗中长大的儿童必不同于在不适于儿童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作者乃一佐证也。最后是听课。一国粹,一新派,汇合到学生处也算是相得益彰了。各种风格的老师,各有所长的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财富。老师给予了知识,老师更给了兴趣,各种兴趣有时比某种知识更为重要。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值得反复诵读和体会,阅读课文,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明确:“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后面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文中写的几件事留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