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望峰岗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东北麓,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谢家集区管辖。其东北距淮南市洞山约12km,西北距凤台县城20km左右。
望峰岗工业场地紧邻望峰岗火车站,经水张铁路与淮阜铁路相接,西北经阜阳接京九铁路,东北经蚌埠连津浦铁路;水路经淮河上行可至凤台、正阳关、阜阳等地,下行至蚌埠可经洪泽湖入运河再达长江,亦可由公路南至裕溪口转长江航运;此外,本矿井周围公路四通八达,310省道公路从工业场地附近穿过,经310省道公路可直达合肥、淮南、蚌埠、阜阳、凤台和寿县等地。交通十分方便(见图2-1-1)。
二、地形与河流
本井田地处淮河南岸,地形属起伏不大的低矮丘岗,地面自然标高介于+17.84~+62.44m之间,总体趋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井田附近的最大河流为位于井田北侧的淮河,其流向自西向东。此外,本井田北侧相邻有十涧湖。
三、气候与气象
本井田所在地区属过渡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该地区一般每年春、夏季多东南风及东风,秋、冬季多东北风及西北风,平均风速3.3m/s,最大风速达22m/s;年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22.8℃;年均降雨926.33mm,最大1723.50mm,且雨量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年均蒸发量1642.20mm;雪期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土壤的最
大冻结深度为30cm。
四、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本井田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本井田钻探所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下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二、构造
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根据《安徽省淮南煤田谢家集~李郢孜(-1000~-1200 m)扩大延深地质报告(1988.6)》,本井田(-660m水平以下,下同)按F4.5断层和李郢孜褶曲的发育情况,可大致分为F4.5断层下盘的单斜区与其南端倒转褶曲的上翼单斜区和F4.5断层上盘的南部急倾斜~倒转褶曲区与北部急倾斜区四部分。其中F4.5断层下盘的单斜区为深部的主体部分,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10°~26°,一般20°左右,构造中等;而其它三部分地层产状变化大,局部褶曲与小断层发育,构造中等~复杂,煤层受破坏较烈,可采性差。
本井田共查出不对称褶曲1个;发现断层37条,其中正断层30条,逆断层7条。若按断层的最大落差大小来分,分别有大于等于100m的6条,小于100m而大于等于50m的9条,小于50m而大于等于20m的9条,小于20m的13条。断层的展布方向以北西西向和北西向为主,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次之,其它方向极少。井田断层主要特征见
表2-2-1(1)~(2)。
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总体为中等。
三、煤系与煤层
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其中二叠系的山西组与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层段。
本井田二叠系的山西组与上、下石盒子组总厚约680m,共含自下而上编号依次为A、B、C、D、E计5组37层煤,煤层平均总厚40.55m,含煤系数为6.0%。由于D、E组煤层厚度薄、煤质差、分布不稳定,因此可采煤层均集中在A、B、C组中。
井田内A、B、C组总厚约310m,共含可采煤层17层,平均总厚34.55m,约占煤层平均总厚的85%。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C13、B11b、B9b、B8、B7和B4b,平均总厚22.46m,约占可采煤层平均总厚的65%;次要可采煤层有C15、C14、C12、B11a上、B11a、B11a下、B10、B6、B4a、A3和A1,平均总厚12.09m,约占可采煤层平均总厚的35%。
总体来看,本井田可采煤层结构以简单为主,夹矸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可采性以全区可采和大部可采为主;稳定性属稳定~较稳定型。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见表2-2-2。
四、煤质及其工业用途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科总化所字(1992)第091号关于“对淮南矿区煤种综合评价意见”的文,本井田可采煤层以中灰~富灰、特低硫~低硫、特低磷~低磷、中挥发份、中等~中高发热量、含油~富油和具中~强粘结性的焦煤为主,其次为肥煤、瘦煤和1/3焦煤,工业上可作炼焦和动力用煤。
可采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见表2-2-3(1)~(2)。
五、水文地质
(一)主要水文地质条件
本井田煤系的东南部上覆以灰岩为主的外来岩体,其中灰岩岩溶裂隙裸露,接受降水补给,但为舜耕山断层阻隔,对井下开采基本没有影响。煤系的其它部分被厚度小于36m的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沉积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