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窗体底端
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域名 输送 不言而喻 长吁短叹
B.
C.鞭挞 脱俗 开疆拓土 唾手可得
D.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喧 袅娜 流水帐 随声附和
B.瞻养 温馨 双轨制 提纲挈领
C.黯然 菲薄 狮子坐 义愤填膺
D.百舸 桀骜 触摸屏 蔚然成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书,要学会欣赏那些美仑美奂的文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意蕴,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B.参加人才交流会的求职者人流如潮,然而高学历人才凤毛麟角,多家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专业对口的博士。
C.“秀我精彩互动文艺晚会”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每当一个节目结束时,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D.为了促销,电视生产商纷纷打起了“绿色环保”的旗号,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4.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个人修养上,孟子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说”“尚友说”等等,无不对健康人格的培育起指导或借鉴的作用。
B.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环境。
C.实施了几十年的铁路“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之所以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它违反了保险法、合同法等诸多法律。
D.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是媒体还是有关职能部门?答案是肯定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述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被艺术家所推崇,而且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历朝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
流派。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中唐时期,竹已经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这一时期画竹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除文同外,还有大诗人苏东坡以及他的次子苏过。苏东坡对画竹颇有心得,在《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有“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名句。他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画出了竹子“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内在风韵。
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代的石涛、郑板桥,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清代,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难怪他在《题画竹六十九则》中赞美竹子是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5.下面有关“竹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文人骚客面对翠竹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丰富了竹文化的内容。
B.《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竹子的诗有几十首之多,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早期竹文化的体现。
C.晋代王徽之、宋代的苏东坡、清代的郑板桥,他们动人的爱竹故事,也是中国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D.为了彰显创作主旨,也是为了诗画相映成趣,所有竹画作者均有画必题诗。郑板桥的《竹石》图便是典型的一例。
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