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ppt

发布:2017-12-13约5.64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检测内容 凡可能引起国家颁布的职业病(10大类115种)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属于采样检测范围。 1、 化学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物理有害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等。 3、生物有害因素:如炭疽、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花粉等。 以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列为监督采样范围: 粉尘:矽尘、石棉尘、煤尘、铸工尘、水泥 尘、滑石尘、电焊尘。 毒物:硫化氢、氮氧化合物、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炭、汽油、二硫化碳、三硝基甲苯、有机磷农药、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 物理因素:高温、噪声、微波、局部振动。 检测类别 根据检测目的分类: 1、系统检测(评价检测) 2、定期检测(日常检测) 3、抽样检测(监督检测) 4、事故检测 根据检测方式分类: 1、定点检测 2、个体检测 3、短时间检测 4、长时间检测 1、评价检测: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2、日常检测: 工作场所职业病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日常 的定期监测。 3、监督检测: 受职业卫生监督[行政]部门委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的监督检测。 4、事故性检测: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检测。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工作流程和步骤 受卫生行政(监督)部门或用人单位的委托方要求,进行监(检)测工作受理。签订委托书,进行现场调查或查阅委托的职业卫生档案资料,拟订采样计划,交科室负责人批准; 根据检测内容选择检验方法,准备现场采样用的检测仪器及吸收管、滤纸等收集器,指派2名以上(含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采样; 记录样品名称、样品地点、采样时间、采样流量、频次、采样方法、所用采样仪器名称、采样日期等,同时测定现场温度、气压、风速等气象条件; 采样结束,规范保存和运输样品,送交样品受理部门;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编制《职业病危害检测报告书》,报告书应有由编制人、审核人、批准签发人的签名,加盖检测单位机构公章及检测机构报告专用章。报告一式两份,一份给委托单位,一份含原始记录(格式由机构依据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制定),由检测单位存档;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测。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 报告审核签发 全程质量监督 仪器维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1、检(监)测工作的受理程序完备; 2、现场采样人员具备资质; 3、检测结果准确、及时; 4、《质量检测报告书》规范完整; 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中程序文件;检测工作环境控制程序;样品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维护程序;评审新工作的程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期间核查程序;现场检测管理程序;采(抽)样管理程序;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检测报告的编制和管理程序。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d 采样器位置应设在尘毒分布较均匀的劳动者的呼吸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