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与答案.docx

发布:2017-01-20约3.6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与答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部分)第二章小学教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A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A.4年 B.6年 C.9年 D.9年 B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A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B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A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D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B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B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D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C二、填空题 1.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______。 义务教育2.1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______、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______。 有文化/科学精神3.《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______。基础教育4.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______教育。劳动技术5.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______ 。 多种类型办学形式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______ ”的管理体制。地方负责、分级管理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______ 和 ______ 。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 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0.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 “五四学制”及“______ ”。 九年一贯制 1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______ 。 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3.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