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张金宝, 张晓亮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 要:简要介绍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示码:A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成立于1999年6月,是在全国制造业复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短缺情况下,响应国务院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号召,为适应山东省潍坊地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而设置的实用型专业。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共3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改造机电设备、工控装置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各种产品装配图及零件图、操作数控机床,具备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数控机床的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做法
1、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合计划
本专业教学计划于1999年6月制订,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英语能力模块,开设有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AutoCAD、CXCA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有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专业技术模块,开设有互换原理及技术测量、金切机床与数控机床、可编程控制器、机制工艺与夹具、伺服系统与电控、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原理及编程等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课程设计、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机电产品优化设计等。课程安排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的原则。八年来,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探索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以后将逐步增加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等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尖端化和科学化。
2、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00年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顾问成员由知名学者、企业高级工程师、机电技术专家和我院骨干教师组成,设置目的是为该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划、教学计划的论证和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导向。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该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平台。
3、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凝聚力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30%。同时,还从知名企业外聘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外聘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主要承担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院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的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这几年中,我院非常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深造、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如到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探论与交流;赴南京工程学院进行数控技术培训;参加中国海洋大学工程硕士培训班;参加山东省职业鉴定中心高级数控操作员培训;赴韩国参加中韩职业教育培训等。
4、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该专业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融合。本专业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学转变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已经制作了形象具体、结构系统的课件,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
该专业在校内现有机械制图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模拟电子实训室、高性能数字电子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先进的数控机床13台、普通车床26台、铣床8台、磨床2台、牛头刨1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