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机制研究.pdf

发布:2017-09-15约7.35万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染控制政策。本定义强调的是在实现控制污染源达标排放前提下,遵循费用有 效原则,通过水质控制要求而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更关注于实现污染削减的可 操作性,总量控制实施效果的可监测性和可核查性。从思想上讲可以理解为一 种污染物控制的总体战略思路;从环境管理上讲可以理解为一种政策手段;从 制度依据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一种标准。 本文设计了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层次。按照水污染物的产生、流出过程 和最终归宿,以流域水质保护为基本目标,设计了污染源排放量、入河污染物 排放量、通量这三个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层次,分别体现了规模以上点源、点 源的排放量和全部污染源共同作用后的水质状况。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比较分 析,可以发现排放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可加以管理,大大提高流域水污染控制 的确定性。 当前我国总量控制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为基础工作薄弱。如总量控制目标 不明确、实施机构混乱、统计数据质量低、监测体系不能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许可证制度执行不力等。也正是由于对这些基础工作的忽视,导致了总量控制 政策实施的不力,因此需要设计严格、合理的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总 量控制实施效果。 理想的总量实施机制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总量控制实施的基本目标 是提高水质;总量控制的实施应在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职责的同时,加大中央政 府的管理,积极吸引第三方机构及公众参与;实施程序应按照总量控制的政策 目标层、政策实施层和政策监督评估三个环节,由规范有标准的进行;实施的 标准应包括宣传标准、监测标准和数据标准等,这也是总量控制实施的基础和 关键;实施手段应包括监测、核查评估、处罚、信息公布等手段;实施的形式 是许可证制度,这是总量控制政策的显化,也保障总量控制实施的手段。在进 一步整合了这六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后,设计了总量控制实施机制框架。 总量控制实施机制的建设战略包括: (1) 制定通过规划可控制的目标。控制目标是实施的起点和终点,实施的程 序必须与目标一致,实施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流域污 染物排放量的削减,使流域水体水质达到满足其功能要求。 (2 ) 加大中央政府对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管理力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 府的权责和资金机制,加大公众宣传,吸引了更多利益相关者和第三方机构参 - 2 - 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提高总量控制的管理效率。 (3 ) 建立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数据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规模应全国 一致,统计的污染源应是规模以上的污染源,统计指标体系应该有层次,统计 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可核查性,统计数据可以满足总量控制实施的需求。 (4 ) 实施新型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规定许可证的发放、管理、监督的程 序和标准。通过许可证制度使总量控制实施机制显化,把政策文书变成了法律 形式,让总量监测变得更有依据,让受控的排污者明白做什么,也给了其他污 染源示范作用。 (5 ) 设计总量控制监测体系。推行污染源连续监测制度,制定合适的连续监 测方法和严格的监测标准;通过对污染源排放量、入河排放量、通量的监测, 在流域层面上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的监控;同时加强对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的鉴 定,使得监测体系能够满足并可以支持总量控制政策的实施。 通过上述研究设计,使得总量控制思想更明确,执行更具体,实施效果更 有保障。 关键词:流域 水污染物 总量控制 实施机制 - 3 - Abstract Total Amount Control of Pollutant discharge (TACPD) in the face of the new century has been a major policy covering the entir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are defined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national polluta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