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之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pdf
大讲堂之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秦汉中国就已经底定了规模和气质的超级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是
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几乎从来没有设想过的。曾经地域特色
鲜明的东周列国文化交融汇聚,并且和边疆地区形成了深度的互动,
互诉各地文化,共诉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反哺各地文化的秦汉模式形
成,并且奠定了历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文化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梁同横形同轮,开启了中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
秦汉两朝是疆域空前,广大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疆域东北到达朝鲜
半岛的西北部北,抵蒙古高原的南缘西至今甘肃东部及四川云南等地
南部延伸到大陆的最南端。
与此同时,除了中原王朝之外,还有多个边疆政权的并立,诸多的族
群迁徙交融,不断开拓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广袤空间。秦汉建立并且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设置了由中央政府来直接管理的郡县,
将七国故地整合为统一国家,并依托郡县制,设置了属国都护府等以
治理周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匈奴、西域诸族、乌桓鲜卑、羌
百越西南夷的大部分或者部分进入到大一统体系。清朝的书同文,车
同轨,梁同横形同轮的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
汉朝则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国家文化形态,通过统一货币法律
打通关隘,修建道路,活跃官事,彼此分割的几个经济区域,逐渐整
合为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通过齐整风俗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东周列国文化交融汇聚,并且和边疆地区形成了
深度的互动,互诉各地文化,共塑中原文化,反哺各地文化的秦汉模
式,形成并且奠定了历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文化发展路径。
通过中原各地区之间,中原和边疆之间不断加剧独镇开展的人口流动,
中华大地之上不同区域族源和风俗文化的众多的古代人群融为一体,
再比周代的深度和广度更强的政治大一统之下,一个具有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高度共同性的广土具足或曰自在的中华民族于焉形成。
下面我重点讲述三个问题,分别是第一,如何看待战国的战与国。第
二,如何看待秦汉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意义。第三,如何理解和看
待过秦论和下马治天下,
第一,如何看待战国的战?秦汉中国就已经底定了规模和气质的超级
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几乎从来没
有设想过的。亚里士多德堪称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却从来没有设想
出一个比埃及和波斯更先进的超大规模政治体,而是宁要小国寡民的
自足,selfsufficient,而放弃广土众民的荣光。英武善战破土开疆的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亚历山大大帝,却也无从对其征服的庞大帝国进
行有效的内部政治整合,更没有进行过基层政权的建构。
总之在思考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时候,规模至关重要,夏商周三代中华
历史走出了原始游群,部落和球帮的阶段,进入到早期国家时代,周
人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王家天下制度,
封诸侯,建藩位,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分封制度,呈现出萌芽状态的
多族裔国家特征。殷周时期星系的天命与德的观念逐渐成为儒学的思
想渊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观念要素。前诸子时代还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中华礼乐文明
易、书、诗、礼、春秋连同乐,构成了作为中华礼乐文明原点的六经,
奠定了中华国家的政教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冲突、价值失范,认同危机的时代,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春秋源于孔夫子所作,鲁国编年体史书的
名字,战国是极言,当时华夏天下诸国之间征战杀伐的惨烈状况,然
而战国叫warringstates,这两个字大有玄机,不可轻易放过。
在现代政治理论和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中,战争制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
已是经典的国家发生学,其主要观点是近代以后,欧洲各国之间的军
事竞争推动了大型领土国家的形成。这是因为频繁的战争迫使欧洲各
国纷纷寻求更有效动员税收资源和人力资源之道,以便应对军事竞争
带来的强大的生存压力。
而只有那些具有较大疆域,并且勇于善于提升财政汲取能力和国民认
同塑造能力的领土国家,才能够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组建和供养大规
模的常备军,不断的提升战争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在国际军事
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用于分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国家,秦是如何从战国中存活,变法发展壮大,并最终完成
统一大业。
正是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新型的军队,配备了弓箭的骑兵部队,取代了
只适用于平原地区作战的旧的贵族战车。多数的战争是由征召的步兵
完成的,诸侯大国集结的军队人数常常达到数10万之众,而小国面
对如此强大的军队,完全无力抵抗旧贵族,让位于军事统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