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docx

发布:2017-01-27约4.6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在这里,我想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城市生态系统,看看中国显着们是怎样思考并践行的。并且反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统中的思想对今天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启示。中国古代人民也饱受洪水、暴雨侵扰,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的很多智慧值得学习。(一)依势而建 纵观中国传统聚落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出于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原因,均质单一的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都不是理想的聚居场所。聚落分布往往显示出“边缘效应”的特征,而背山面水的临水高地往往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地点,这不仅遵循了“水用足”和“沟防省”的实用主义规划理念,同时,也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相吻合,即背倚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水质清晰,流汇于面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在新疆特里斯,有一座神奇的城市叫八卦城,这座城的中心花园呈现为太极的“阴阳”图形,并且向外辐射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并且,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其一心居中、轴轴递进、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的放射性格局, 与周边的山势水势巧妙结合, 符合古典的勘舆理论, 呈放射状圆形, 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 路路相通、街街相连, 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丈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特克斯县城的选址, 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3]它按照勘察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查原则、水质分析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等, 特克斯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为千分之六。特克斯人借天工之利,修建明渠,既可引水美化城市,又可用于排水防止内涝。依次在特克斯河流域进行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使特克斯坐北朝南, 背靠乌孙山( 龙山、玄武),前迎特克斯河( 水龙), 特克斯河南岸的“ 阿特恰比斯’,( 哈萨克语意为赛马场) 是一个高高的平台, 土地肥沃、水草茂盛、地域开阔, 与群山相连形成一字形的书案山。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紫禁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