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谱写人文精神新篇章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谱写人文精神新篇章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湖南省科技研究院学术部“当地传统文化与学生素质培养”(编号07xnyct004)。
永州市有着人类最早的陶瓷文明和稻作文明, 是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的发祥地, 孕育了柳宗元、怀素、何绍基、李达、陶铸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杰出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永州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 其中舜文化是中华道德伦理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在永州得到了充分彰显, 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法则、追求天人合一、关注生命的安全和文明的延续;崇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张以和为贵、仁爱孝悌、诚信好礼、仁者爱人;注重自身身心修养和内外和谐, 严于律己修身、强调“三省吾身”,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湖南科技学院在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紧紧围绕办学特色, 树立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理念,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构建蕴涵传统地方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为学校不断开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 湖南科技学院的人文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以强调人文精神的人文文化为主体, 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体会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永州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永州地方传统文化体现的天下为公、修身克己、仁者爱人、自强进取、求真务实、社会本位等人文精神, 为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突出以人为本, 以师生为本, 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永州地方传统文化中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中不同形式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南科技学院本着这一人文理念,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坚持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06年4月, 《中国教育报》头版对该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 拓展地方传统文化知识和平台,拓展大学生知识领域
学校把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计划, 积极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学校组织专家队伍编写地方传统文化教材, 精选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周敦颐研究”、“宋明理学”、“柳宗元在永州”等专题品牌课程。学校明确了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 力求使整个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循序渐进、形成体系。大一时组织学生参观永州地方传统文化景点, 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大二时开设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选修课, 增加大学生地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大三用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格;大四开展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 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 学校还大力支持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的出版发行, 如中文系符思毅同学撰写的《九疑诗选》、刘瑞与欧阳衡明两位同学撰写的《湘妃诗选》等。此外, 还经常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读书会和各种学术研究活动, 积极指导、推荐发表大学生学术论文, 带领大学生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对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校成立了专门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各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所还充分吸收学工部工作人员、团委干部、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加入地方传统文化研究队伍, 对所有年级辅■潘清远湖南科技学院
钱丽红湖南永州市第三中学
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理论讲座, 再由这支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辐射式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了一批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 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发展与传播。学校先后建立了中国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舜文化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 地方传统文化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20余项, 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舜帝陵与舜文化研究》入选湖南省大型文献图书集成《湖湘文库》, 舜文化研究基地专家所著《舜帝之谜》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 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学校学报的《柳宗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