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寨溪大桥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毕业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寨溪大桥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设计初步说明 2
2.1 工程概况 2
2.2 设计规范 2
2.3 主要技术标准 3
2.4 构思宗旨 3
2.5 主要建筑材料 3
2.6 桥型总体布置 3
2.7 横断面形式 4
2.8 施工方式 5
第三章 设计计算 7
3.1 设计资料及基本数据 7
3.1.1 设计标准 7
3.1.2 材料数据 7
3.2 确定拱轴系数m 7
3.2.1 拟定上部结构尺寸 7
3.2.2 恒载计算 9
3.2.3 验算拱轴系数 14
第四章 拱圈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15
4.1 主拱圈截面内力计算 15
4.1.1 拱轴弹性中心及弹性压缩系数 15
4.1.2 恒载内力计算 15
4.1.3 活载内力计算 21
4.1.4 温度内力计算 27
4.2 拱圈作用效应汇总 27
4.3 主拱圈截面强度验算 30
4.4 拱圈整体“强度-稳定”验算 32
4.5 拱脚截面直接抗剪验算 34
第五章 施工阶段的验算 36
5.1 槽型箱肋吊运内力验算 36
5.1.1 箱肋几何要素 36
5.1.2 箱肋吊装内力计算 38
5.1.3 箱肋吊运、安装过程中的强度验算 44
5.2 裸拱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45
参考文献 56
致 谢 57
第一章 前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各类必修和选修专业课程之后,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较为集中和专一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往的理论教学不同,毕业设计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系统地完成一个工程设计,以期能掌握一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在巩固已学课程的基础上,学会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可以继续学习到一些新的专业知识,有所创新。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一种良好途径和方法,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
本设计中用到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等学科的诸多知识。并且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参考书籍力求将设计做到规范、合理、清楚。虽然该桥结构不算复杂,但整个结构设计计算量大,数据众多,难度较大。当然,也正是由此,我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它使我这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对我以后从事桥梁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设计让我了解连续梁桥的主要特点和施工方法,了解和掌握桥梁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独自完成桥梁工程的设计计算;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在设计中一定存在着缺点和错误,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第二章 设计初步说明
2.1 工程概况
1、气象
南寨溪大桥桥位位于清水江中下游流域,三板溪库区之中,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暖湿多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7℃,一月份平均气温为-2℃,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0℃。极端最低气温-4℃,极端最高气温39.2℃;年平均降雨量1279mm。降雨多集中在4~8月份,多年平均日(日雨量≥0.1mm)为183.5d;流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相对湿度为6%;多年平均风速在0.8~3.0m/s之间,瞬时最大风速28.6m/s,设计风速按18m/s。由于流域属山区,风向多受地形影响,一般北风较多,沿河一带则多为东南风和东风。本区基本风压为400Pa。
2、地形、地貌
南寨溪桥位区为不对称的“U”型谷,左岸地势陡峻,地形坡度70°,基岩裸露,中等风化带底面埋深约20m,右岸地形坡度40°,岩层产状N20°E,SE∠25°~30°,445.00m高程以上有少量残坡积层,厚0.5~2.0m,强风化带厚5~15m,中风化带厚10~20m,两岸边坡均较稳定,无大的工程地质问题。
3、地质
桥位区出露地层为晚元古界上板溪群清水江组第一段中厚~厚层状变余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砂岩。自上而下岩(土)层分别为残坡积层(Qel+dl),崩塌堆积体(Qc),及清水江组第一段(Ptbq1)。残坡积层(Qel+dl)由浅黄、黄色可塑性粘土、粉粘土夹块石及碎石组成,厚0.8~3.20m之间,分布于黎平岸及剑河岸490.00m高程以上的平缓地带。崩塌堆积体(Qc)为巨石、块石、碎石及风化土组成,分选性差,厚0.2~0.5m,主要分布在黎平岸。清水江组第一段(Ptbq1)为灰绿—灰色微波状变余凝灰质板岩夹变余粉砂岩,上部基岩为强风化层,下部为中风化变余凝灰质板岩及少量变余细砂岩,岩芯较完整,中风化基岩地基允许承载力建议值2.0MP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