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2届高三一轮(语文版河南专用)语文第二篇 第二部分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例句与D项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项为“比”;C项为“与”“同”。
答案: D
【参考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 D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代词,它(燕国);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连词“来”,表目的。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引出后面的“此”;介词,从。
答案: B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8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7.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代指苏轼;D.指示代词,那。
答案: D
8.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解析: A.而: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以:前为介词,译为“把”,后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 D
【参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