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数学课题(开题报告及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现行的教学方式大多为传统的“平行班”,由教师统一组织授课,然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校申报了《分层次教学研究》。该课题在校长和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的积极努力和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研究取得一些经验。
(一)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个性等差别把学生分为A、B、C、D四层。A层学生是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高、性格开朗活泼、个性独特、有独创性的学生。B层学生为在各个方面都较突出,但有一个或两个方面稍差的学生。C层学生为某一方面较突出,其他方面稍差,和成绩不稳定的学生。D层学生为知识水平低,能力发展慢,性格、个性方面稍有缺陷的学生。然后由每层中抽出一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给学生分层时,我们采用了“学生自我申报,老师指导建议,个别协商调整”的方法来给学生分层,分层结果从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是一种模糊分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作为分层的出发点,给每个学生信心与自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潜能,确定奋斗目标,从而努力超层,达到递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们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了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层次。
集体目标是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
个人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的层次目标,我们也把它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常采用分层而不定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认定恰当的分层目标,如:在“方程的初步认识和解方程”教学中,有一位B层学生由于三年级时求“未知数X”学得较好,他认为两者都可以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来解。教材中解方程一节要求学生尽量运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来解。但是实质没变,每一个步骤,计算结果都相同,这位学生选择了B层学习目标,显然这符合该生实际,也有利其递进。
学生学习目标可以自我选择,每当完成上一层次教学目标时,将会有一种极大的成功感,因而,以动态观点来看待目标分层,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下是我给学生设定的总体弹性目标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要求,也可根据掌握情况适时调整:
层次类型 基础性目标 提高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平 理解水平 迁移应用水平 技能目标 模仿水平 独立操作水平 熟练操作水平 情感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 反应(认同)水平 领悟(内化)水平 (三)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最重要环节,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各层次学生发展,我每课时给学生3-8分钟小组讨论的时间,针对一个问题,人人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说”的心态,若是复习题,或一题多解题等,让低层学生先答,让他们选择自己能解的方法先答,留下较难的让高层次学生回答,使各层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知识点贯彻到实处,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重视低层学生,适时点拨。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的阐述中接受到许多信息,受到启示,从中得出结论或找到答案,使学生间学习水平的差距变得小,每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和提高。
(四)练习分层次,让学生学得扎实稳固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及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1、模仿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这类练习可安排 D组学生板演。
2、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这类练习一般安排 B、C组同学板演。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只能安排A组同学板演。
教师对三组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对于 D组学生应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于板演的三类练习都应及时评讲,指出错误,提出合理解法,以达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作业分层次,自选A、B、C
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乏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一刀切,往往会使A组学生吃不饱,D组学生吃不消。因此我们在课后设计四个层次的作业,即模仿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综合性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