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高新区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争创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起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多元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高新区各类建设者子女不同层面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高新区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成就
1、教育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教育事业经历2007、2008、2010年三次托管,目前,全区共有公办学校34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1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1所、幼儿园1所),全区公办中小学共有学生25644人(小学14457人,初中8207人,高中298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108人。另有幼儿3247人,其中学前班学生324人。高新区现有公办教职工2366人(其中退休教职工443人,退养29人);在职教职工1894人(含2名支教生),其中教研室15人,幼儿园13人,小学教师946人,初中教师421人,高中教师111人,华工附中、附小388人。
现有民办幼儿园19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芯
学校,民办高中1所——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外籍人士子女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生755人,民办教师共241人,其中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及武汉枫叶外籍人士子女学校共有教师130人(外籍教师近30人)。
此外,区域内还有省市重点学校华师一附中、洪山高中、关山中学等校。
在引进和共建的省市优质中小学带动和自身努力下,目前华科大附中升级为武汉市示范高中;光谷实验初级中学、光谷第二初级中学相继成为市标准化初中;光谷一小、华科大附小、光谷二小、光谷六小先后被评为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校。高新区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教育收费示范区,2007、2009两年被市教育局评为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同时2009年还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2、教育发展主要成果
在市教育局和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东湖高新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一手抓学校基本建设,一手抓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公平、均衡、优质、多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会满意度逐年上升。
(1)加快教育基础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过去五年中,高新区投资近4亿元先后新建或异地重建了光谷二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光谷第二初级中学、光谷实验初级中学、佛祖岭幼儿园;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了光谷第一中学;所有新建中小学校规模控制在24个教学班以上,教学装备全部按部颁Ι类标准配备;与洪山区共建了曙光学校;同时成功引进大连枫叶教育集团,协助该集团高标准完成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及武汉枫叶外籍人士子女学校建设。
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改善待建学校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430万元为光谷二高、光谷三小等校进行校园维修及装备配置。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民营资本,大力引进优质幼教资源,新建了包括学府幼儿园等在内的17所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
(2)嫁接优质教育资源,光谷教育多元发展
在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高新区成功尝试了“高位嫁接”的快速发展模式。在引进华师一附中、与武汉小学共建光谷一小后,“十一五”期间,与华师附小共建了光谷二小,将华科大附中、附小纳入高新区管理范围,并与华科大共建光谷第一中学。此外还成功引进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和武汉枫叶外籍人士子女学校;与洪山区共建了洪山高中(武汉外校光谷分校),与华师一附中共同开办国际留学生实验班,光谷教育的外向度逐步提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元、优质教育的需求,改善了高新区投资环境。
(3)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引进中小学特级教师7人,全区特级教师共达到16人;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近100人;首次评选了高新区“十大名师”,名师和骨干教师占比接近10%。成立了高新区骨干教师培训班,设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先后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辟教师科研和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干部教师出国、出省培训。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区正逐步推行干部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和区内交流制度,同时实行绩效评估,优绩优酬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全区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有力,成效已显。
(4)探索多元管理模式,中小学校均衡发展
为让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分享高新区建设成果,2006年秋季,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免除了义务段中小学学生杂费,2008年春季,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零收费。为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结合高新区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中学和小学分别启动了中学合作联盟和小学学区管理模式(小学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