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作业评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讲评(1)
填空
陈独秀 2.戊戍 3.革新 4.思想革命 5.春柳 6.钱玄同 7.马克思主义 8.尝试集
雪朝 10.湖畔 11.诗镌 12.胡适 13.民众 14.戏剧 15.上海 16.1936 17.微雨
新感觉 19.周作人 20.五奎桥 21.刘西渭 22.钱钟书 23.画梦集 24.夏衍
梁实秋 26.林语堂 27.天津 28.荷花淀 29.白毛仙姑 30.北平
单选
C 2.D 3.D 4.C 5.A 6.C 7.A 8.D 9.B 10.A
多选
AB 2.AC 3.ABCD 4.ABD 5.BCD 6.ABD 7.ABD 8.ACD 9.ABC 10.ACD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讲评(2)
责任教师 李蕾
说明:本次考核的主题为“读书报告”,在学习完教材第1章《鲁迅与〈呐喊〉、〈彷徨〉》后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可以参考本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料。成绩总分为100分,题目的要求与期末考试中的“分析题”相类似。
一、题目:读《狂人日记》有感
二、在阅读中,可参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和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讲评》中的有关内容,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狂人日记》的创作目的是什么?(2)狂人形象具有什么形象意义?(3)狂人最后的结局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考核知识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意义。是第一章的内容,属于理解部分。
2.常见错误:对该作品的把握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全面分析。
3.提示答案: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以“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为创作目的,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狂人日记》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具有象征意象“狂人”形象,并通过他从发病到痊愈的过程,象征地表现了现代精神叛逆者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制下的挣扎过程和最终被吃掉的命运。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又以一则文言文作为小序,这就构成了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