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中国文学史-诗经.ppt

发布:2018-12-30约3.01万字共2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唐代孔颖达的“三体三用”说: 风、雅、颂:三体(三种诗歌体 式 或 类 型) 赋、比、兴:三用(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很多,最著名、最简明、最流行的是宋代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 “赋者,敷(fū)陈[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指对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进行直接叙述描写的艺术手法。赋在《诗经》中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雅》《颂》里用得最多,《国风》中也不少。《诗经》中不仅大量运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在其运用上呈现出一种变化无端、千姿百态的气象,为人们展现了许许多多艺术上的绝妙境界! 《诗经》中运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赋”法描摹景物、烘托气氛。 《国风》中的许多抒情短章,都具有即景抒情的特点。它们善于将主人公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用极简炼的笔墨描摹人物所处的环境、景物,渲染、烘托某种气氛,以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赋”法的运用,有时竟能达到精妙入微的地步。 例如,《秦风·蒹葭》对景物的描绘,只每章两句,逐章递进,即把清晨的寒意,旭(xù)日的霞彩,霜露的渐渐融化、蒸腾,芦苇的舒散摇曳等种种形态,包括主人公追求伊人的时间推移和惆怅失意之情,全都融汇其中了。每章都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表现得情景如画,真可称得上梅尧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如果说,《蒹葭》在“赋”法的运用上,是以体物的精妙入微见长的话,那么,《王风·君子于役》则在素朴的白描之中显示了动人的诗情。全诗抒写一位倚门而望的妻子久待征夫不归的怀思和忧伤。诗人对于家乡暮景的描绘,语言朴实,不着一点色彩,意境却苍茫、辽阔:夕阳西沉了,牛羊归来了,鸡也进笼了。服役在外的丈夫啊,我怎么能不思念你啊!悠长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感情,寓于最平常、最习见的乡村景物之中,令人读来倍觉亲切。 第二,运用“赋”法再现某种场景。 “国风”在描绘劳动场面时,采用“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写法,只对场面景象稍一勾勒,其热烈、紧张的情景就跃然纸上。例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前三句诗,绘形绘声,把众多奴隶“坎坎”伐木的艰辛、肩扛木材来往河边的繁忙情景,连同清亮的河水波起涛涌的景象,全再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在这一阵高似一阵的伐木声中,在一浪推着一浪的波光水影中,我们不是还感受到了伐木奴隶胸中那愈蓄愈烈的愤懑和不平吗?尔后,它们终于冲口而出,化作了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行径的强烈责问和反抗之音。有些研究者将这首诗开头几句说成是“起兴”。其实,它们恰恰是对伐木劳动场面的直接描写,与“起兴”是不同的。 描绘妇女采摘车前草的《周南·芣苡》,更是一首运用“赋”法再现劳动场景的杰作。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全诗12 句,只换了6个动词,就展现了众多妇女采摘劳动的递进和果实愈采愈多的景象。 第三,运用“赋”法刻划人物和形象。 “国风”大多是抒情诗,而且体制短小,并不需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往往结合着个人的身世、遭际,注意对主人公的神态、语言、行动细节等进行描绘和刻划,因而常能在抒情之中,同时塑造出人物形象。在这方面,《诗经》“赋”法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如运用的广阔天地。 (三)内容分析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表现了对远方的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是一篇历代传诵的佳篇。 1.主要内容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结着霜的秋晨,沿着河水去追寻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样努力也没法接近。道路艰难而遥远,河水迂回而曲折。“伊人”一会儿在水那边,一会儿又像在水中央,一会儿又似在水之岸。总是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表现出了一个人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2.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 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