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doc

发布:2018-05-16约6.91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 目前,养殖户对国产疫苗逐渐丧失信心;一条龙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转向进口疫苗或合资公司的疫苗。因此,国产疫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么提高自己的质量水平,要么退出市场。   兽用生物制品是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其效价或安全性必须采用生物学方法鉴定的,用于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剂。包括疫(菌)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抗原、抗体、微生态制剂等。其中疫(菌)苗、类毒素为预防用生物制品。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的兽用生物制品市场。   一、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现状   (一)畜牧养殖方面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2004年10月发布的《当前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3 234万吨,同比增长4%。其中,猪肉2 284万吨, 同比增长4.4%;牛羊肉总产量400万吨,同比增长8%。据行业数据表明,奶类产量1 039.5万吨,同比增长28%; 受禽流感影响,禽肉产量550万吨,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 201.0万吨,同比下降1.55%。   (二)市场容量估算 根据国内主要禽用疫苗生产厂家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家禽的年出栏量估计:国内禽用疫苗市场容量结算为20亿~25亿元。   根据资料,2000年国外进口兽用疫苗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占整个国内市场总份额的7%~10%,其销售额中大部分是鸡用疫苗,占70%以上,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种禽市场。   根据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1~5月份,中国进口兽用疫苗共计910.587万美元。   2000年中国28家兽用生物制品厂生产禽用疫苗为397亿羽份(2亿mL),加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生产车间生产的中试产品和进口的疫苗,估计禽用疫苗每年总量约600亿羽份,理论上讲基本满足了目前中国市场的需求,但由于养殖户在使用国产疫苗时一般都加倍使用(一般加2~3倍,部分地区加到4~6倍),因此目前的市场还没有饱和。   (三)国产生物制品概况 截至1998年底,我国共批准生产兽用生物制品241种,其中疫苗177种、诊断试剂64种。疫苗中猪用疫苗43种,禽用疫苗54种,牛用疫苗13种,马用疫苗5种,特种经济动物用52种,其他动物用疫苗10种。   国内生物制品厂,产品多而全,但技术含量通常较低,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   (四)进口生物制品概况 我国自1992-2002年底共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87个。其中2000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4个,家畜2个,家禽32个;2001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4个,家畜0个,家禽14个;2002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9个,家畜4个,家禽35个。3年累计核发疫苗类许可证87个,占11年来总数的47%。   根据农业部截至2003年11月底的公告,2003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2个,家畜6个,家禽26个。分析2000-2003年11月底农业部数据,4年累计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19个,其中活苗65个、灭活苗54个。   从农业部每年核发的疫苗类许可证的数量趋势来看,国外动保行业对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在增加。   二、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概况   (一)国内生物制品企业 截至2003年12月,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有47家,其中老企业29家,新建企业(车间)18家(含3家合资企业)。此外还有在建企业5家,拟建企业6家。全部建成后全国生药企业将达58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3家,已通过GMP验收的生产车间15家。   2003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实力较强的企业有:中牧集团、金宇集团内蒙古生物药品厂、齐鲁动物保健品厂、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北京中海动物科技保健公司、辽宁益康制药厂等。总的说来,国内生物制品企业有生产能力,但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   (二)国外生物制品企业 在中国销售的国外生物制品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并且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生产的产品质量较稳定。国外生物制品企业间的重组和兼并较多,多数达到了强强联合的目的,如富道公司购买苏威公司等。   (三)禽流感灭活疫苗生产企业 据农业部第415号公告,同意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生物药厂、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金宇集团内蒙古生物药品厂、齐鲁动物保健品厂、辽宁省益康生物药品厂、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和南京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H5N2亚型),并核发试产品批准文号,有效期为2年。   (四)国内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趋势   1.走联合重组之路。通过合作、合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综合实力,加大投入,提高开发和研制水平。   2.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建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