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阅读与提炼:
1)阅读君权和相权一目(P13),概括历代王朝君权限制相权的措施。;措施:
(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与“外朝”并存且决策在先。——相权受到打击。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宋代 :二府三司,增设“参知政事”——相权进一步分散。;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二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等,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省六部职权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同时可减少决策失误。;知识连接:胡惟庸案
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的举动极为不满。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逆。
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逆“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其事由六部分理。;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材料解析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 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哪些方式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呢?;秦汉:郡、县两级
魏晋:州、郡、县三级
唐代: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省、路(府)、州、县四级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三级
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民国:省、行政区、县三级
现代:省、市(地)、县(市)三级;元代:行省制度
内容: 十个行中书省 (见地图) 一个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一个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两种常用的划界原则。
在元朝之前,历代划界原则都以山川形便为主。所谓山川形便,指以险要的自然山川作为区划的依据,使地方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相一致。这种原则简便易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秦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主要依据的就是山川形便。
但是,山川形便区划原则的弊端非常明显,极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东汉末年的州牧称雄以至三国鼎立,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以至五代十国的分立,均是前车之鉴。例如,刘备占据四川,北有秦岭屏障,东有巫山之险,内有富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