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doc

发布:2017-06-12约4.0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红楼梦》与戏曲文化 【学习重点】 初步了解《红楼梦》中所涉及的戏曲名目,并理解戏目作为“精巧构件”在小说中起的特殊作用——为人物命运伏脉。 重点掌握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与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点等。 通过对宝钗、黛玉等人点戏、赏戏、论戏的片段阅读,理解不同性格人物的戏曲欣赏观,培养对戏曲文学(韵律、辞藻、意境等)的美感与鉴赏能力。 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梨香院十二个女戏子的侧面了解,体会戏曲伶人在特殊历史时代的生活状态。 【学习导引】 同学们,你们在业余时间听过戏曲吗?对于戏曲的剧种、程式、行当…..有所了解吗? 越剧〈〈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有人会唱吗?在接下来的这节内容里,我们将围绕〈〈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从点戏、论戏、戏人等几个方面,做一番探讨学习。 古典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精髓,早在上古时代就以歌舞(祭祀、狩猎、战争)的形式出现了,直到宋元时期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雏形。在封建社会,戏曲主要是供上层统治阶级娱乐、消遣的手段,还没有提升到艺术欣赏的价值高度。〈〈红楼梦〉〉所描写的荣、宁二府,上至元妃省亲、贾母做寿,下至姐妹起社、怡红夜聚……都离不开曲文的点缀。那么,我们不妨寻着这些精妙绝伦的艺术“构件”,以一双间离于舞台的“戏”眼,赏一赏红楼中千回戏目,品一品戏文中九曲红楼,领略一番戏曲文化在曹雪芹所处时代的浮光掠影。 【内容概说】 1、关于〈〈红楼梦〉〉中的戏目: 有人形容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就象是一座千门万户的“建章宫”。一部书、一句诗、一件用具、一出戏目……都是这“七宝楼台”中不可分割、至关重要的构建品。 〈〈红楼梦〉〉中出现的戏目,有成组点戏引出的(元妃归省点的四出、贾母清虚观拈戏的三出),也有谈话打趣时零散提及的(黛玉奚落宝玉〈〈妆疯〉〉);有整段的曲牌唱词(宝钗生日点的〈〈山门〉〉、怡红寿宴芳官唱的〈〈赏花时〉〉),也有一笔带过的名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说,“曹雪芹熟悉当时流行的戏本,抓住其中的某一中心特点,与他书中的人物事物有相近相通之处,不知不觉地纳入了他的杰构中,让人得到了一种全出意表而又恍然会心的多层次的艺术境界。这种奇趣妙境,别的小说中何处得见?” 作为〈〈红楼梦〉〉中的特殊“构件”,戏目起着暗示贾府兴衰与人物命运的作用。其中,元妃点的四出戏目最为明显,一出戏伏后文中一事,并且在古本〈〈石头记〉〉中,戏目下都留有脂砚斋的批语,这为我们探佚迷失真稿中的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2、关于〈〈西厢记〉〉与〈〈牡丹亭〉〉 〈〈红楼梦〉〉中涉及的戏目众多,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作者用一回的篇目浓墨渲染,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西厢记》所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与《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浪漫主义精神,为曹雪芹谱写“此篇大旨谈情”的红楼一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言之,崔莺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杜丽娘超越生死的一往情深,都潜移默化地影射在林黛玉乃至众多红楼女儿的性格深处。曹公曾说〈〈红楼梦〉〉非历代“才子佳人”等书可比,可见,他对于封建社会传统的爱情模式早已司空见惯,他笔下的“情”决非世俗意义上的儿女之情,而是更加博大、宽泛的“人情”。但曹雪芹在抨击历代爱情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同时,却将〈〈西厢记〉〉、〈〈牡丹亭〉〉放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足见其去粗取精的思辨精神。 崔莺莺的爱情是偶然的“一见钟情”,仍然存留着封建思想的痕迹;杜丽娘更是由伤春自怜、梦呓思人而引出的情缘,带有很强的神话色彩;唯有宝、黛的爱情经历了“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李白《长干行》)的岁月“打磨”,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志趣基础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伴侣。从这个角度上说,〈〈红楼梦〉〉在爱情层面所达到的思想高度远远超越了前者,而〈〈西厢记〉〉、〈〈牡丹亭〉〉可谓功不可没。 【经典阅读1】 (一)、原文及注释(出自第十八回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字。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墨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墨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墨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墨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墨夹]所点之 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