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指导》课件 第三章.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网络协议;二、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信网的分层、各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也就是通信网及其部件所要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因此,体系结构是计算机通信网的一种抽象的、层次化的功能模型。特点是每一层都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较低层只是为较高一层提供服务。;三、其他相关概念;相关概念;一、OSI参考模型概述;第二阶段:国际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为了实现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公布了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作为国际标准,称为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OSI/RM),也称为OSI参考模型。“开放”表示任何两个遵守OSI/RM的系统都可以进行互联,当一个系统能按OSI/RM与另一个系统进行通信时,就称该系统为开放系统。;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如下:;OSI参考模型有7个层次,结构如图所示。;1.物理层(physical layer);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3.网络层(network layer);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OSI参考模型各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和相关网络设备,如表所示。;;三、 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每层读取相应的控制信息,根据控制信息中的内容向上层传递数据单元,在向上层传递之前去掉本层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如果有的话),此过程叫作解封装。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一、 TCP/IP协议及其功能;TCP/IP的层次结构与OSI层次结构的对照关系如图所示。;1.主机-网络层;2.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各协议的功能如表所示。;3.传输层;通信双方建立TCP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过程实现的。建立连接的过程如图所示。;;4.应用层;Internet上的应用层各协议的功能如表所示。;最后,总结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相关协议,如图所示。;二、TCP/IP的特点;三、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有以下几个不同点:;实际市场应用不同。OSI参考模型只是理论上的模型,并没有成熟的产品,而TCP/IP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国际标准。;一、 IP地址的含义;IP地址的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将32位地址按字节(8位)分为4段,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每个字节用一位十进制数表示,并且各字节之间用圆点“.”隔开。这样IP地址就表示成了一个用点号隔开的4组十进制数字,每组数字的取值范围为0~255。;二、 IP地址的格式;三、 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的分类、每一类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总结如表所示。;四、IP地址的取值范围;B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的取值范围为128~191,如图所示。B类地址的网络数为214=16 384个;每个网络号包含的主机数为216?2=65 534个(减去2的原因同上述A类地址一样)。;IP地址的取值范围,总结如表所示。;五、 IP地址的分类;2.广播地址;3.回送地址;为了避免某个单位选择任意网络地址,造成与合法的Internet地址发生冲突,在IP地址中专门保留了三个区域作为私有地址,其地址范围如下:;使用私有地址的网络只能在内部进行通信,而不能与其他网络互联。当私有网络内的主机要与位于公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必须经过地址转换,将其私有地址转换为合法公有地址才能对外访问。;六、IPv6地址;一、子网的概念;;二、子网掩码;子网掩码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作用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在TCP/IP网络上的每一个主机都要求有子网掩码,当TCP/IP网络上的主机相互通信时,就用子网掩码来判断这些主机是否在相同的网络段内。将子网掩码和IP地址进行按位“与”(AND)运算,就可得出网络地址。;各类IP地址默认的子网掩码取值如表所示。
显示全部